content

水墨是中國的語言

 2011-08-11 19:4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水墨是中國的語言,它既說出中國的文化,也見證中國的精神。不瞭解中國人的感情和心事,不領會中國文化的神髓,水墨就只是物質,不能成為創造心世界的材料,更不能成為人生的寫照。中國文人歷來是重視立心的,心氣和心力,也一直是寫作、繪畫的根底,故中國藝術不向外求娛樂,而向內求德性修養,最終冀望於人生即藝術,把藝術和人生看作是一個不能分割的整體。

藝術如何和人生相通?簡單地說,就是藝術和人生共享一個生命世界。中國以農立國,即便普通一人,也知道視自然、天地為大生命,而個人的生命則寄存於這個大生命之中,生命和生命相呼應之後而有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成為最好的中國藝術。

因此,中國藝術從生命出發,它重在創造世界,而非模仿世界。中國畫尤其如此。山水、人物要入畫,不在模其貌,而在傳其神。神從何來?必定是畫家對自己所畫之物多方觀察、心領神會之後,才能由物而摹寫出自己的性情,由筆墨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意境。不理解這一點,你就不明白,何以中國人讀一首詩、看一幅畫,總是要去探究作者是誰,甚至他的身世、家境,都在考察之列,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其人,先知其心,再見其筆法之巧。有心之人,才能以其心感他心,以其心狀景物,技巧反而是其次的了。知其心,也就必定知其為何喜、為何悲、為何怨,以心來覺悟這個世界,世界就活了。

中國畫的處境一度低迷,就在於很多畫家一味工其技,而筆下卻無造心、造境之能力,畫面多逸氣,難見心被物感之後那種生命和性情的抒發。也有人把中國畫的前途定義為變革,不少人更以暴烈的方式顛覆傳統的作法,試圖開出一個新境界,但最終也因流於就事論事未能觸及藝術的根本。

心無深趣,技法何用?說到技法,中國畫家在骨子裡還脫不開寫實還是寫意的糾纏。以前畫山就是山,重在寫實,現在也有人畫山故意不像山,名為寫意,其實,這些都是對中國畫的一種膚淺理解。在一個把藝術看作人生,也把人生看作藝術的國度,寫實和寫意的背後,關鍵的是要站立著一個人。有人,才有人生,有人生,才有藝術——這是貫通中國畫和中國文化之間最為核心的一條精神線索。

何以一些人的畫布上總是一片死寂?何以同一片山水在不同人的筆下境界全然不同?技法的差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畫的背後所站立的那個人究竟如何。有些畫家,寫物就只見其物,人隱匿了,或者即便有人,也無獨特的境,畫面還是了無生趣。我讀王維的詩,看似都在寫物,可他寫的物裡有「我」存在,物就因「我」而活;杜甫的詩看起來都在寫「我」,可他寫的「我」裡有物作為證據,物我互證,才最終成就杜詩的大世界。

中國畫也是強調物我互證的。物中有我,我成了物的境,這個獨特的我,就是一幅畫的新意之所在。物我互證的最高境界是有無相生。可今天的中國畫,實在是有多無少。多數的畫,有物,有太多的物,那些山水、花鳥、人物,都栩栩如生,於是,畫家就陶醉於這個有,可它的背後,無人,無心,無境,或者說,他的畫背後那個人,換誰進來都可以,那個境,也是普通的境。有不過是世界的實相,無才是觀察世界的角度。而真正的藝術,其實是關於無的寓言。

創造一個實有的世界很容易,創造一個無則很難。水墨本是介於有與無之間的一種語言,在世界裡見到有,在心裏創造無,此即為中國畫之境界,所謂筆墨從一個人的胸襟裡來,說到也正是這種有無相生的藝術常道。只是,今天還有幾人在信守這一藝術的常道呢?

来源:日本新華僑報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