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學生在祭孔大典擔任佾生,跳八佾舞祭孔。(中央社)
我最早接觸的臺灣人是一位策畫師,國軍將領的後代,當時我們一行人受山西省一個縣的政府邀請去策畫一個文化項目。初次接觸臺灣人,對他標準的國語腔感到很新鮮,腦子裡都是臺灣電視劇裡的那些對白,只是,這個是活生生的。
這位老兄溫文爾雅,不笑不說話,而且說話細聲低語的,讓我很是讚賞。一路上,我們就這個項目的策畫交流了一些看法,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在席間,我們這些大陸的策畫人和學者,一邊吃一邊談,唯獨這位仁兄低頭吃飯,不參與我們的談話,我們很好奇,問他為什麼不參與討論,他回了一句話,讓我們很汗顏:「家父從小就教育我們,‘食不言,寢不語’,所以我們吃飯的時候都不說話,吃完再說」。那一次,我感覺,在臺灣,中華文化確實得到了傳承,而海峽的這一頭,我們雖然理直氣壯的說我們也是中國人,但文化的根脈,卻實在是不好意思說傳承著。
後來又陸續的接觸到了許多臺灣朋友,有曇花一現的,比如在一家諮詢公司遇到一位女士,說話的聲音非常好聽,辦事俐落,簡直讓我產生了如果我沒結婚就去追她的念頭。
此後又同一些臺灣朋友共事過,比如中華卡通的鄧有利先生、漫畫家老瓊、動漫管理人謝坤澤等等,也做過臺灣的文化項目,比如楊惠珊的琉璃工坊展覽。他們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敬業、專注、幽默和細心。雖然大家都說著中國話,寫著中國字,但是在他們身上,就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特質,在他們身上,似乎 1949年以前的中國味依然在慢慢散發著,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比我們「有文化」得多。
後來和朋友們談到臺灣印象的時候,我說,非常感謝蔣介石先生,沒有他,咱們中國可能真的就沒有真正的中華文化的命脈了,他把最中國的文化帶到了臺灣,他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之神,意為先見之明),中華文化總算在臺灣傳承下來,為後代多了一個文化學習的選擇。
我很想到臺灣去看看,同事有去臺灣回來的,感嘆說臺灣才是真正的中國,千萬不要給摧毀了,一定要保持下去,這就更讓我動心。可是,一些政策讓我們這些不在觀光開放之列的人無法踏足寶島,因此這也成了我的一個心願,希望早一天到臺灣去,親近親近臺灣的「中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大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