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龐大的食利階層正在盤剝中國經濟,使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困難重重。中國加入WTO之後,享受了十年的外需紅利,而在中國從外需轉向內需之時,由於資金緊張,使中國經濟逐漸轉向食利模式。
2011年,實體經濟一片肅殺,任何從事與資金配置相關的行業,如擔保、典當、銀行等,均能大獲其利,他們擁有了實際上的資金緊缺溢價與風險溢價。筆者甚至聽說,有建設保障房的公司在拿到低價資金後,首先投入市場獲取高額利潤。
金融業自成一派,吞噬其他行業的利潤。
根據金融監管部門的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在2011年前三季度累計實現淨利潤8173億元,同比增長35.4%。其中,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共實現淨利潤5183億元,同比增長29%。
銀行利潤來自於緊缺溢價與風險溢價。資金越緊張,銀行所獲得的緊缺溢價越高,2011年,銀行淨息差顯著反彈。前三季度,淨息差因素對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長的貢獻從2010年的4.6%提升到8%左右。2012年,預計銀行業的淨息差將基本保持穩定,年平均淨息差會比2011年提高5個基點左右,淨息差因素對上市銀行淨利潤的貢獻作用將下降到1.5%左右。
風險溢價則體現在對中小企業貸款方面,中小企業風險較高,銀行要求較高的利率以覆蓋風險,中信證券的研究報告預測,由於新增中小企業貸款佔比高位將進一步提升資金溢價。根據betway体育手机网 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11年前三季度中小企業新增貸款佔總增量比例高達38%,由此帶動上浮貸款佔比從年初的49.2%升至67.2%。2012年中小企業新增貸款佔比將超過40%,貸款收益率較2011年持平或略有提升。
銀行獲得的另一重紅利是小企業金融債。小企業能不能拿到貸款、拿到多少平價貸款還是未知數,藉著銀行為小微企業、為農村服務的政策,貸存比壓力較大的銀行已經大規模申請小企業金融債發行額度,繼民生獲批500億元之後,浦發、深發展及招行、華夏銀行已申請發行約1100億元小企業金融債。
定價能力的上升還表現在中間業務收入上,由於資金緊張,銀行為貸款企業提供的種種管理諮詢服務,企業不得不照單全收。2011年前三季度,上市銀行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整體同比增速達到45%左右,為2009年以來的新高。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對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長的貢獻度也從2010年的不足1%顯著提升到2011年前三季度的3%以上。傳統的支付結算類業務,新型的投資銀行類業務以及與表外融資相關的擔保承諾費用等業務的增速都明顯提高。雖然預計2012年上市銀行手續費收入增速會明顯放緩,但同比增速依然會高達30%以上。
銀行的管理費用、員工薪酬不降反升。根據16家上市銀行2011年三季報,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付給職工的薪酬合計為1681.44億元,比2010年全年付給職工的薪酬1469.73億元還多出了211.71億元。相比而言,自營業務大幅虧損的證券公司卻在裁員、降薪、開支。
銀行利潤的上升被認為是覆蓋風險、應對資產規模過快擴張、服務實體經濟的需要。這一論點站不住腳。任何遠超實體經濟利潤的融資成本,都將成為實體經濟的絞索。
一些人對2012年中國經濟的預測過於樂觀。現狀是,週期性行業陷入生存窘境:鋼鐵等行業處於盈虧平衡點,遠洋業開始拖欠船舶的租金,機械工程行業現金流一落千丈,沿海出口企業舉步維艱,中小企業的採購經理人指數處於緊縮範圍。
以上述各個行業的情況,很難讓我們相信如下的樂觀數據,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6834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11491億元,同比增19.8%;集體企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分別實現利潤598億元、21024億元、9581億元和10251億元,同比增長33.6%、32.4%、12.9%和44.7%。
上述數據有違行業現狀,明顯違背常識。如果說私營企業利潤高達44.7%,中國就不存在實體企業的生存困境。筆者認為,在計算私企等利潤時,有可能數據採擷有誤,或者加重金融領域風險投資等合夥企業的比重,有誤導之嫌。
利率管制正在各個領域被突破,實行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
1月7號結束的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要為實體企業服務這一宗旨,可見金融業的一枝獨大已經引起決策層與實體從業者的廣泛不安。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必須在管理、利率市場化等方面有根本性突破。
很可惜,新華社據1月8日援引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話報導,由於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利率缺口太大,現在推進利率市場化可能會引發資本流動等方面的問題,目前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時機還不是太好。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延宕,將是中國實體經濟不可承受之重。
表面上實行利率管制,實際上容許銀行坐收高額紅利,這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模式,對於振興實體經濟不利,對於銀行加強競爭不利,使中國金融業在金融服務與高利貸業者的背離中,越走越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