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全國「兩會」設計「熱點陷阱」

 2012-03-10 01:0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今年「兩會」前,中共喉舌人民網專此作了兩會熱點議題調查,聲稱排名靠前的分別是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社會管理,房價調控由去年的第5位退到第10位;反腐倡廉則由去年的前3位退到第7位。似乎官方「反腐倡廉」大有成效,已不成為民眾最關注的熱點了。如此黨喉舌刻意設計「熱點陷阱」,目的就是轉移民眾真正關心的中國社會已經「全面腐敗」,是導致民怨沸騰的關鍵原因這個焦點話題。

眼下,「兩會」開幕在即,黨喉舌《人民日報》2012年3月1日竟發出《如何驅散「腐敗猜想」》的荒唐文章。該文稱:「媒體分寸把握得好,有利於達成反腐共識、遏制腐敗現象、增強反腐信心。相反,如果過分渲染陰暗面,甚至炒作‘日記’、‘情人’等腐敗細節,就不可避免地加劇公眾的焦慮情緒,激發更多‘腐敗猜想’,讓人產生‘越反越腐’‘無力回天’的錯覺。這提醒我們,在報導敏感度很高的反腐新聞時,不能為了吸引眼球,把嚴肅的反腐新聞變成八卦新聞、娛樂新聞;不能為了迎合獵奇心理,把反腐報導情色化,以聳人聽聞的手法滿足低級趣味;更不能挑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製造和傳播虛假新聞。」《人民日報》如此顛倒是非,滿紙荒唐,竟不惜向輿論監督大潑污水;把中國如此深重、全面,由「權力絕對化」必然導因的「越反越腐」的制度性腐敗責任推向媒體,聲稱是媒體的「過分渲染」,才導致了公眾的「腐敗猜想」。這真可謂近期黨喉舌發出的一次最荒唐、最無恥的謬論。

日前,就連中共學術官僚機構,社會科學院都面對社會如此嚴重的腐敗,不得不發布首個《反腐倡廉藍皮書》,公開承認中國制度性的「整體腐敗」。這份《反腐倡廉藍皮書》說,「腐敗者非法所得從短期向長期演變,既貪圖消費享樂,又追逐資本佔有,出現了金融腐敗、資源腐敗、期約腐敗現象;腐敗範圍從經濟、政治、司法領域浸染到社會文化、教育領域,並出現了跨國境的「外向型」腐敗,「對人民群眾利益與社會和諧穩定造成嚴重損害」,「執法機關帶頭腐敗成為整體腐敗的龍頭」。

然而,在我們這個國家,不少官員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招牌下」,臺前「學雷鋒」,臺後「包二奶」,虛偽、欺詐無比。他們一面高調反腐,「豎牌拒腐」,一面權力尋租,貪婪無度。湖南湘潭市原副市長朱少中多次收受賄賂共計200萬餘元,二審被判有期徒刑10年。據報導,朱少中被「雙規」前還高調反腐,其父親去世,朱少中曾在靈堂立牌:拒收禮金。他曾被黨譽為「一年查處88名黨員幹部」的「高調反腐幹部」。朱少中在如此正面反腐形象的身軀之中,躲藏著一顆精心設計「拒腐外殼」內的「欺詐之心」。這難道是被媒體「過分渲染」「製造和傳播的虛假新聞」嗎?

當今中國,隨著中南海宣誓「兩個絕不」「五個不搞」,導致公共權力根本無法制約而日趨癌變,腐敗問題鋪天蓋地,來勢之猛,範圍之廣,危害之烈,無論如何評說都不過分。此據《法制文萃報》報導,原是國家級貧困縣安徽潁上縣縣委書記張華琪有兩個數字令世人震驚:他每調整一次幹部,就能收益100多萬元;有250多名幹部向他買官,也就是說,全縣31個鄉鎮的領導幹部,100%向他行過賄。買官賣官在中國已成為普遍事實。當一個國家公共權力可以在官員手裡變賣時,癌細胞便深入了骨髓。

上世紀的英國歷史學家洛德?艾克頓說過這樣一句至理名言:「權力傾向於腐敗,絕對的權力傾向於絕對的腐敗。」這可以說是政治學上的一條定律。因此,只要存在公共權力,就有公共權力非公共使用即腐敗的可能。權力所能換取的利益越多,即權力的含金量越大,腐敗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的繼續式,就是絕對腐敗的絕對癌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黨的「一元化」壟斷公共權力,就是導致權力異化、腐敗滋生的根本原因。在中國「一黨天下」的現實中,公共權力在「執政為民」的幌子下,實際上只能由少數人以不受監督的「絕對領導權」方式來行使。而權力本身潛藏著特有的侵犯性和腐蝕性,當掌握公共權力的少數人的權力擴張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導致權力本身的癌變。

事實上,無論是何種公共權力,從其產生之時起,就存在著否定這種權力公共性的異化力量。這就是權力運作過程中存在的辯證機理。同生產資料所有制一樣,政治權力所有制也分為私有與公有。共產黨要消滅經濟私有制,卻將公有的權力一黨化,並要終生享有對社會的全面絕對領導權。由於權力支配資源法則,社會公權黨集團私有化必然導致公有資源私有化,腐敗也就由此而來。腐敗的主體就是握有公共權力的人,目的是為了謀取公有資源的私利。

腐敗是政治之癌。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權力的濫用,公共權力的癌變和扭曲成為腐敗產生的溫床。這是因為腐敗總是與公共權力和行使公共權力的公職人員相聯繫的。公共權力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稀有價值和利益的權威性分配,權力關係的本質體現著利益關係,對於每一個行使公共權力的公職人員來講,存在著將公共的目的(或利益)轉化為個人的目的(或利益)的可能性。腐敗總是與公共權力結合在一起,腐敗分子把公共權力視為特殊商品用以換取私人利益。可以肯定,只要公私利益的對立和差別還存在,人們追求私利的動機就不會泯滅,只要公共權力還存在並由黨和個人固定執掌而不受監督,公共權力執掌者就必然利用公權謀取私利。這絕不是黨喉舌所能驅散的「腐敗猜想」。

眼下,「兩會」又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然而,黨喉舌卻一再要轉移全民最痛恨、最聚焦的權力腐敗,刻意設計「熱點陷阱」,把權力全面腐敗說成是輿論炒作的「腐敗猜想」,甚至要為驅散「腐敗猜想」,向媒體監督潑污。本來,「打開各級官員收入的暗箱」一直被視之為當今中國懲治和預防腐敗的一項現實而有效的對策。然而,官方卻在立法上一再迴避民眾要求其財產公示的「陽光法案」,此話題無論是經兩會聚焦,各界呼喚,民間推動,「陽光法案」卻一再因中南海立法上的久拖不決而被冷凍至今,致使當今中國「無官不貪,無賄禁行」的社會現實日趨嚴重。這難道是黨喉舌認為的「媒體分寸把握不好」之過嗎?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来源:新世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