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錢學森在講台上(資料圖片/看中國配圖)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成為拷問現代中國教育的一道難以回答的深刻命題。在錢老看來,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已逝,但「錢學森之問」仍在迴響,需要關注中國教育的人特別是一再強調科教興國的政府官員認真反省,從而突破制約民族復興的教育瓶頸問題。
民國時代,軍閥林立,政局混亂,國勢衰微,但就是這樣的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卻空前發展,誕生了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學術大師。他們的學術成就,直至目前尚難以被後人超越。現在經濟發展,社會和平,按說要比民國軍閥混戰社會混亂的時代好出許多,可就是不出大師,倒是出了不少大官。或許,正是應了時勢造英雄的古話,那個時代自有孕育大師的時代契機。
民國時代政府控制力不高,大多是出身卑微的軍閥割據一方。教育大計自然也就是軍閥們說了算。說來也怪,那些普遍大字不識幾個的軍閥們偏偏重視教育,即使「三不知(不知自己有多少兵,不知自己有多少錢,不知自己有多少老婆)將軍」張宗昌也對教育頗具熱心。教育經費屬於優先支出項目,不僅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高的比重(肯定不是現行的4%比例可以比及的),而且不論如何混賬的軍閥都從來不敢剋扣教育經費,以真正讓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國民觀念落到實處。唯有張敬堯,不顧政府規定及國民感受,大肆剋扣教育經費,致使教師們領不到工資,引發教師總辭職和學生總罷課運動,並最終被人民轟下臺。
軍閥劉文輝曾說過,若政府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圖為西康省義敦縣長與他的縣政府。(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民國時代教授們的待遇是很高的,屬於名副其實的「三高」人士,即高收入,高地位,高學識。北洋政府出臺的《教育憲法》規定,「國家應保障教育、科學、藝術工作者之生活,並依國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教育部於1917年公布《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程》規定,大學教師月薪從50銀元到450銀元不等。1927年公布的新的《大學教員薪俸表》又規定,教授月俸從180元到600元不等。教授們的薪水數量到底是個什麼概念,我們不妨做個比較。一個小家庭的費用,每月大洋幾十元即可維持在相當不錯的水平,上海普通工人的月俸只有15元,普通巡警只有2塊銀元,即便縣長也不過20塊銀元。北洋政府對教育的支持力度,即使現代也望塵莫及,很難想像,財政入不敷出而政局混亂的北洋時代,卻成為教育發展和教授待遇的黃金時代。
民國時代,教授是社會最令人羨慕的職業,遠比做官經商更具吸引力。除了一般勞動者高不可攀的薪水待遇之外,教授們還具有政府官員和坊間民眾一貫尊重的社會地位,這主要是由於教授們被時代賦予了開啟民智與科學民主的歷史責任。
民國教育體制游離於政府體制之外,教授治校而不是政府治校的辦學政策,使得教授們有充分的自由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不屈從於當權者的愚民政策和淫威欺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一邊拿著遠比北洋政府普通職員高出不知多少倍的薪水過著自己的「小資」情調生活,一邊到處教學演講唱著反調指責政府,足以說明民國政府對教育以及教授們變革國民觀念的包容。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期間,由於不滿北洋政府對學生的態度而辭職,他說,自己絕對不能做政府任命的校長,因為一旦如此,以後稍微有點破例,就要呈請教育部,作為痛惡官僚的人,怎麼甘心仰官僚們的鼻息呢!或許,正是這樣高度的教育自由,大學才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也才會有當記者的梁漱溟受蔡元培之邀做北大教授的奇蹟,才會有堅定的保皇黨人辜鴻銘做北大教授的傳奇。
民國時代大師輩出,可能僅是那個混亂時代最光輝的歷史影像。他們有充分的辦學自由,有完全的人格獨立,有優越的物質生活,他們不用受政府的約制,看政府的臉色,唱政府的讚歌,他們以高尚的職業操守和自覺的學術良知,自由地傳播著自己的思想,中立地傳播著普世的價值,而不會擔心權力干預,進而改變研究方向和背叛學術良知。或許,早在民國時代,便已經為如今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準備好了完美的答案。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