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青銅越王勾踐劍鑑賞
青銅越王勾踐劍東周
通長55.7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劍首向外翻捲作圓箍形,內鑄十一道極細的同心圓圈。劍柄為圓柱體,柄上纏著絲繩並刻有三道戒箍,劍格向外凸出,正面用藍色琉璃,背面用綠松石鑲嵌出美麗的 花紋。整個劍身滿飾有菱形暗紋,劍身中間有一道凸起的梭,在靠近劍格的地方刻有鳥篆體錯金銘文八字。字跡清楚,劍刃薄而犀利,寒光閃閃,保存如新,至今猶 能斷發,不愧為東周名劍中的精品。
越王勾踐劍出土 歷經兩千年而不鏽
春秋五霸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春秋爭霸的最後一幕。
然而,當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卻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當考古隊員輕輕拭去劍上泥土的時候,劍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踐自用劍」躍入人們眼帘。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全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鏽呢?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原因在於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岩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4000℃,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才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越王勾踐劍
事實上,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在中國古代早已十分普遍。1994年3月1日,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在二號佣坑內人們發現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厘米,劍身上共有八個棱面,考古學家用游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且所有的劍上都被鍍上了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在清理一號坑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佣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蹟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裡。
由此看來,中國歷史上,所遺失的東西太多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