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推動物價「逢節必漲」的魔咒?

儘管現在離今年2月份CPI指數的正式公布尚有一段時日,不過春節前後CPI漲幅卻讓人隱隱覺得通脹已經來臨。菜價「三級跳」、洗車費翻番、餐館加收服務費……春節前後,與百姓節日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領域價格出現普漲,而且已成規律。專家們認為:春節期間,老百姓的需求出現了一定的井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有其合理因素,雖然平抑物價是政府之責,但政府之手也不應對市場的價格過多干預。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由於生產週期、信息不對稱、經營性收費、游資炒作等多種因素影響,在近十年的歷史中,春節消費價格增速已多次呈大漲大落輪迴,春節期間幾乎是全年物價波動最大最長的時期,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筆者認為,節日前後各種服務和商品價格上漲可以理解,但要漲得合理、明白,並受到有效監管,這樣春節期間物價就不會出現逢節暴漲的奇特現象。

供求失衡導致導致「逢節必漲

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也曾出現過這樣的怪現象,就是中國人需要什麼商品,那麼這個商品價格必會大漲。更何況,在像春節這樣的中國人需求集中釋放的環境之下,農產品價格不漲才怪。更不巧的是,中國的春節恰是在冬季,要知道這個時候,蔬菜產量都比較低,而需求卻在陡然增加,自然就會形成一個供不應求的局面。如果此時恰逢一些人趁機哄抬農產品價格,那麼年年「逢節必漲」就成為習慣。

不僅如此,春節期間農副產品在運輸中還存在著隱性的漲價因素:其一,春節正逢冬季,運輸路途又較遠,而在此季節很多農副產品不宜保存,特別是帶葉的蔬菜,這無疑會增加運輸成本。其二,為了集中運輸保證供應,很多運輸車輛都是拿麵包車改裝的,在沒有營運證的狀況之下跑運輸,一旦被運管部門抓住,罰款數目都是以千元計算的。所以,儘管各條高速公路節假日免費通行,但是農副產品的物流成本還是居高不下。

貼上春節標籤搭車漲價

有媒體報導,江蘇濱海縣居民王良說,春節前兩天回家時,乘坐的大巴從平時的35元,上漲到五六十元。在江西南昌,機場長途大巴票價從50元漲到了70元,這讓回家心切的人感覺「堵得慌」。無獨有偶,一些市民紛紛反映在春節期間外出用餐,被餐館告知要加收10-15%的服務費,讓人覺得這是在變相的漲價。其實,不管大巴票漲價也好,還是用餐要收服務費,這些服務部門給出的漲價理由都是春節期間人工成本上升,不得已而為之。但是這種搭車亂漲價方式不足取,筆者認為最好應該由各服務部門先自行消化掉一些,民眾再承擔一部分,這樣便可使人們對節假日服務費漲價詬病之聲就會減小一些。

暴利環節,一年就賺這一回

在杭州工作的小陳告訴媒體:「春節高速公路免費,原以為租車回家蠻划算,可汽車租賃公司把省下的過路費都加到租金裡。」,但他諮詢了多家租車公司,節前租金至少翻一番,幾乎都規定5天以上起租,普桑起租價3000元,加上汽油費,相當於一個月工資,最後只好又坐大巴了」。應該說春節前是一年中租車的高峰,很多汽車租賃公司都抱著此時大賺一筆的心態。

無獨有偶,在北京,洗車費從節前的幾十元,上漲到一兩百元,有的報價甚至達到300元。一家洗車店員工告訴媒體,其實老闆是借春節之名行宰客之實。「春節洗車需求量大,漲價了也不愁沒有客人。雖然也象徵性地給我們發了紅包,但是利潤多數都被老闆拿走了。」其實像這類汽車租賃、洗車等行業,藉著春節等節假日之名,賺取著平日無法獲得的超額利潤,而我們的監管部門應該對其亂漲價行為進行有效遏制。

中國每逢節假日物價必大漲的現象早已出現多年。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與不合理之處。合理的一面是,節假日使得人們對各種服務、商品的需求大增,造成了短期的供不應求現象,物價出現上漲也並不為奇。但是不合理的是,一些部門或個人趁著每年春節物價要上漲的規律,想通過人為的抬高各種服務和商品的價格,大賺一把「黑心錢」,這就需要我們的監管部門加以調控和遏制。所以逢節物價該適度上漲,但絕不應該出現漲得離譜的局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不執著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