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受一家時尚雜誌社之約,撰寫一篇關於品牌故事的文章,在動筆之前我閱讀了大量的世界品牌介紹資料。閱讀之後,我發現了這些聞名於世的名牌企業具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特徵,那就是每個名牌企業之後都有三、四位以上的世界級設計大師,這些大師級人物極富創意,他們傑出的才能使他們能夠不斷地創新。他們的產品為公司贏得了大量的消費者,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為自己的企業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名牌,穩固地佔據了市場。
由此看來,一個企業的成功與否在於用人之道。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 美國鋼鐵之父卡耐基曾說過:即使拿走我的全部財產,把人才留給我,幾年後,我又是一個鋼鐵大王。看來卡耐基深知「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本」這個道理。細思之,一流的專業人才是企業之本。試想一所醫院如果沒有專業的註冊醫生和護士,僱用再多的勤雜人員提供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也於事無補,這樣的醫院也會讓患者心神不安,無法信任醫院提供的治療;一家媒體如果沒有一流的記者和編輯,必定寫不出專業的報導和出色的文章,就如粗製品無法賣出好價錢一樣,這樣的媒體也無法吸引讀者,打開市場。因此,無論任何行業,誰抓住了一流的專業人才,誰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石。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如果當時沒有蕭何月下的急追,而讓韓信再次投奔到項羽的帳下,那就會改寫中國的歷史,劉邦與項羽之間也將會江山易主了。
善用人才者,可以取天下。劉邦在48歲以前只是一個村野亭長,百無一能。然而,後來他卻能將英雄蓋世的楚霸王項羽逼得烏江自刎,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對於成功的原因,劉邦自己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 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由此可見,劉邦之所以能成為帝王,並不在於他有過人的勇氣和才能,而是他能夠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劉邦因為善用了韓信、蕭何和張良,而成就了一番霸業。
善用人才者,有能力慧眼識英才,也不會苛求人才十全十美。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軍將領作戰能力低下,他們在戰爭初期連吃敗仗,幾乎丟失了首都華盛頓,使林肯政府岌岌可危。林肯經過冷靜的分析,對軍中的將領經過比較和篩選,發現格蘭特將軍是一個決勝千里的將才,但是他也有一個要命的缺點——嗜酒。林肯沒有因為這個缺點而完全否定他的才能,毅然任命他為北軍統帥。後來的事實證明,對格蘭特將軍的任命是南北戰爭取勝的轉折點。 遠在春秋戰國時代,管仲就曾提出過用人要「任其所長」的理論。他在《形勢解》中說:「明主之官物色,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成功無不立。」而孫子進一步闡述道:「高明的領導者,他的注意力放在‘任勢’上,而不苛求部屬,因而他就能選到適當的人才,利用有利的形勢。」所以,每一個領導者不應該苛求十全十美的人才, 倘若用人之長補人之短,則身旁多有人才;而若求短舍長,天下儘是可棄之庸才。
遍覽中國史書,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最為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君子小人,各按其位。」在千古一帝的聖君治下,君子與小人各得其用。「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俗話說,金無赤金,人無完人。任何一個人才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蕭何與張良都是劉邦的謀士,他們出謀獻策,幫劉邦打敗項羽,但是如果讓他們橫刀立馬,統兵千萬,衝鋒陷陣,就遠不如韓信了。因此,「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高明的領導者要在能識別人才的同時,揚其長,避其短,使不同類型的人才各按其位,各盡其能。
古人對有才的男子稱為才子,有才的女子稱為才女。歷史上人們曾把飽讀詩書、博學多才之人稱為人才,現代社會則把是否擁有專業素質作為衡量人才的一個基本標誌。 投資創業是一項經營人才的業務,現代的商業競爭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留住並善用人才,才能在商業競爭中獲勝。真正的才能不能只看學歷、出身(國籍)和工作經歷,真正檢驗人才的標準是市場。「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人才就藏在人群之中, 真正有智慧的經營者應該把尋訪人才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