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是誰在賤賣中國的稀土?(圖)

 2013-04-10 07: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日本在海底發現巨量稀土礦藏的信息震驚了所有人,貧瘠的日本稀土儲量超中國10倍,這對中國來說,不僅僅是稀土格局的變化,更是折射了中國能源供應鏈的話語權危機。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是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時說的一句話。那時候中國曾經對稀土報以眾望,稀土的貴重性不亞於黃金石油,如果把稀土開發好,那麼我們僅憑資源就能過上沙特式的生活。

稀土之於中國,猶如石油之於中東、鐵礦石之於澳大利亞。但20年過去了,稀土給我們帶來了大把鈔票了麼?顯然只有失望。

按理說,稀土是個很重要的東西,被稱為「工業的維生素」。美國政壇對稀土問題非常關注,因為稀土在軍事上的應用超級廣泛。離了稀土,美日軍事科技就得失衡。

當年的「愛國者」導彈之所以能精準攔截來襲導彈,得益於其制導系統中使用了約3公斤多的釤鈷磁體和釹鐵硼磁體,用於電子束聚焦;美國大力發展的偵察、監視和預警裝備,也得益於稀土科技的造就;當今我們能看得到的全球構建在集成電路之上的現代文明,都與中國的稀土出口息息相關。

日本也是,絕大部分出口產業,以電器、汽車為主,對於稀土的依賴尤甚。

這麼重要的資源在歐美日這些國家裡面,都是當成寶貝來對待的,甚至都不捨得開採自己的資源。

中國現在是稀土儲備最多的國家,大約佔四成,不過其他國家也有不少稀土資源。美國稀土探明儲量達到1300萬噸,俄羅斯1900萬噸,澳大利亞探明儲量500萬噸。

但是各個國家的做法截然不同,1990年後,美國逐漸封存礦山資源,開始進口並囤積中國稀土,目前九成以上稀土由中國進口。

日本稀土八成都來自中國。在獲得大量稀土後,日本並不急於用,而是將這些足夠使用20年的資源貯存在海底。

而中國則是戰略上完全相反,或者說壓根在這方面就沒有戰略。中國以不到四成的儲量,卻長年以來供應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需求。

不是說其他國家無法開採稀土,或者其他國家的稀土品質不佳,而是中國活生生將大量「比石油更昂貴」的稀土賣成了豬肉價,將美、俄等國的稀土擠出了市場。

絕對多數情況下,中國的氧化瀾、氧化釤、氧化鈰的價格都低於2萬元/噸,相當於每公斤只能賣到十多塊錢,算起來真比同期的豬肉還要便宜。

是誰在賤賣中國的稀土?是中國自己麼?在中國眾多的稀土生產企業中,80%的為私營企業。既沒有彼此股權等合作協同,又沒有行業組織促成抱團。各個稀土企業都獨立對外出口,這使得外資企業能分兵突破,誰開的價位底就給買誰的。

就是這樣,珍貴的稀土資源,任人賤價宰割,本質上是我們落後的產業化意識,唯利是圖的小產業思想在賤賣我們的珍貴資源。

從國家層面來說,稀土觀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策略。近幾年來,中國的各種商品出口,都頻頻遭到西方國家的反傾銷調查,光伏、家電、服裝等等,凡是中國產品價格有競爭力的,都幾乎被調查了,只有稀土是例外。

美國人說過,由於中國稀土價格低廉,導致本國開採無利可圖,因此,美國國內的稀土礦就乾脆關門了。要我說,西方這些信奉貿易公平主義者,信奉環境保護的人士,為何不對中國稀土實施反傾銷呢?

這很顯然是一場歐美日發達國家對中國的陰謀式打壓。我們得承認,人家那時候早就從稀土這種經濟產物上看出了其戰略價值。

美國、日本等國不僅花最少的錢,得到了最金貴的「稀土」。他們除了使用之外,更多的是將從中國進口的稀土埋入海底儲存,而反觀咱們中國,雖貴為「稀土王國」,卻在國際上卻幾乎沒有定價權和話語權。

中國人一方面在驚呼中國資源如何匱乏;另一方面,各地都在為了眼前一點蠅頭小利,把僅有的幾類優勢資源,當成蘿蔔白菜一樣大量地賤賣出國!

並且為了創建某一地方的所謂出口創匯的政績,竟將某些我國特有的優勢資源,自己相互壓價,反過來去討好手持洋錢的外國人。

而這筆賬還沒算完:中國在將稀土以廉價銷售出口,換取薄利的同時,付出了高昂的、甚至不可逆轉的環境代價:稀土的池浸工藝每開採1噸稀土,要破壞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剝離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萬立方米的水土流失。

有一家美國公司作過測算,美國生產一公斤稀土大概需要2.8美元的環境成本,而在我國則需要5.6美元的環境成本,這個成本甚至高過稀土價格。這無異於倒貼中國的環境去為他國的現代化做嫁衣。所以說,要真算起來,絕對是得不償失。

對於稀土這種東西,我們不應該只停留在產業戰略或者壓根就沒有產業戰略,應該的是將此提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中國是稀土大國,更要掌握市場話語權。

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的中國使用的是一種資源消耗戰略,它已經讓我們失去了太多太多。中國經歷了油價的一次又一次創歷史新高,中國還遇到了鐵礦石瘋漲的尷尬。需要進口的東西受制於人,自己多的資源一定要利用起來,不要為了一點利益就賤賣。

要在稀土上建立定價機制,最眼前的是關於稀土元素的遠期市場,集成國內稀土行業,這可以用來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議價能力。

從整個產業格局來看,中國一直在開採和冶煉方面是全球相關技術的佼佼者,然而尷尬的是,這些技術,恰恰是特別在乎環境問題的西方國家所不齒的。然而在磁性材料、發光材料等稀土高尖端技術上,核心知識產權卻均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產業鏈的延伸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我們有個想法,西方能搞禁運,中國何不設立禁運標準。迄今為止,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仍然對中國實施武器禁售,對一些高科技產品實施禁運制度。

西方發達國家建立的禁運制度,從根本上而言,依靠的是技術的壟斷,這種壟斷的性質與資源礦產的壟斷和獨有的性質是一樣的。

當年歐佩克就曾利用石油作為武器,反擊西方對以色列的支持,美國也曾經對蘇聯搞過糧食禁運。

所以,無論從法律上還是道義上來說,中國完全可以憑藉自身獨有的礦產資源,設立自己的禁運標準。這與西方國家利用技術優勢對中國搞技術禁運的道理是一樣的。既然西方做得,那麼中國又何嘗做不得?

這些年來,西方是很怕中國把稀土「當武器」的。當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時,西方就開始「驚詫」,開始渲染「中國威脅論」。

2010年中日政治經濟摩擦加劇之後,一度,稀土出口成為中國有效鉗制日本電子製造業的關鍵,日本輿論將之視為中國對日本的「經濟制裁」。

就在去年,中日釣魚島問題再度升溫之後,中國方面也傳出再度收緊稀土貿易的呼聲。我們應該掌握好這種武器的使用方法。

稀土產業的布局,恰似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尷尬地位本身一般。從這個角度講,日本的天量稀土礦藏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確定了「資源優勢」不復存在的情況下,中國相關的產業是否能再度被迫形成創新的潮流?這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與廉價拋售稀有資源的行為相比,中國能否加入西方等掌控核心技術的隊伍中?而不再是以慘重的經濟開發為代價,卻提供不出高附加值的產品的尷尬結局。

日本稀土儲備多寡的影響並非是絕對的,中國在新的經濟週期所需要做的不是對原有「中國製造」的抱殘守缺,而更應該是藉助這樣的背景,展開一條新的「中國創造」的通途。否則,即便中國稀土儲量反過來超日本10倍,最後也只能淪為「為他人作嫁衣」的配角。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和訊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