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設廠進行製造的10家韓國國企業最近決定返回韓國,停止或縮減在中國的流水線。他們認為,勞動力短缺和高漲的工資正在使中國丟失製造業方面的競爭力。
決定返回韓國,在國內擴建生產線或新設廠房的企業共有10家,他們分別是運動鞋、電子零配件、電視面板、金屬和汽車零配件等的製造企業,最近與國內投資地的地方政府簽署投資協定,將投資576億韓元,創造1000多個新的工作崗位。
據瞭解,4個制鞋廠決定縮減中國青島的生產線,其他6個企業也將縮減或中止中國地區的製造。
在去年的18家企業從海外返回韓國,在國內進行生產之後,上述是今年回歸的首批製造業。他們重返韓國的理由是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短缺和工資的急速上漲。其中的一家制鞋企業總經理權東七說:「我們設廠後工資上漲了大約6倍左右,這使我們在中國失去競爭力。」
另一企業負責人柳秉勛副社長說:「每年春節期間會有三四成工人的流失或換人,這使我們很難維持流水線需要的熟練度。」
除了工資和勞動力短缺之外,他們指出,中國的電費比韓國貴約2倍左右,原副材料進口的運費和手續費用等,比韓國生產來說都是額外的負擔。
據韓國方面的分析,考慮熟練程度和生產力等,中國沿海地區的工資水平在2017年會漲到韓國的88%,從此在中國設廠製造將會失去競爭力。這一分析雖然有些誇張,但卻是成衣和制鞋等科技含量比較低的行業需要考慮的因素。
造成製造企業返回韓國,上述只是中國方面的因素,韓國與美國和歐盟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使韓國製造的產品可以享受免關稅,這會比中國製造更具有價格競爭力。另外,韓國製造在海外市場上比中國製造享有更好的聲譽。
數百數千家在中國製造的韓國企業當中,10家企業只能算是一個零頭,但是這些企業的回歸在說明,中國的工資過於快速上漲,部分行業的競爭力正在逐漸消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