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良貸款是怎樣形成的?
中國銀監會日前召開了2013年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對下階段銀行業改革發展及監管作出了部署,其中提出,要關注不良貸款,提高監管五級分類的準確性和資產質量的真實性,加強風險處置。
中國經濟運行正面臨十分複雜的局面。目前,各大商業銀行對投放信貸都有很高的積極性,而商業銀行一直承受著沈重的存款壓力,在貨幣政策執行方向依然體現為從緊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做大貸款來對沖為存款支付的利息,商業銀行的創利能力將出現下降。
為追求做大放貸業務,一些銀行難免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貸款數量的上升,導致有些貸款無法正常回籠。在這種狀況下,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加強不良貸款監控,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銀監會在向商業銀行提出嚴控不良貸款要求的同時,又提出,要優化信貸結構,不斷提高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具體來說,要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支持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合理信貸資金需求,強化小微企業、「三農」金融服務,等等。
一方面要嚴控不良貸款,一方面又要對某些領域加強信貸支持,銀監會向商業銀行提出的這兩個要求,從大道理來說都是正確的,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卻充滿矛盾。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銀監會提出嚴控不良貸款,這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具有明確的針對性的,因為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確實在增長。根據銀監會今年3月1日披露的官方數據,截至去年底,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反彈,達4929億元。
就中國銀行業的現有規模來看,不到5000億元的不良貸款,尚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如果分析一下這些不良貸款的來源,卻可以看出問題所在。
今年1月14日,在銀監會召開的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銀監會曾明確表示,銀行業前幾年貸款高增長帶來的問題可能在今後幾年逐步顯現,具體表現在違約風險加大,部分領域、部分地區、部分機構的不良貸款苗頭已經出現。在這次會議上,銀監會明確指出,鋼貿、船舶、光伏等行業是信貸風險爆發的高危領域。
顯而易見,不良貸款的形成,與前幾年政策面上鼓勵商業銀行加大信貸力度有直接的關係。當時,國家為了抗擊全球金融危機的侵襲,將貨幣政策改為適度從寬,這應該說是一個無可非議的選擇,為了讓經濟增速保持在一定水平,增加流動性的潤滑性,以此來支持實體經濟是有必要的。
但是,在國家提出4萬億投資大單以後,無論是央行還是銀監會,都向商業銀行提出了加大信貸對企業支持的要求,如果我們沒有健忘的話,當時的商業銀行如果在信貸上表現得摳門,已經是一種「政治不正確」的行為,而鋼貿、船舶、光伏這些在今天已出現深重危機的行業,在當時則是政府重點支持的對象,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商業銀行投放信貸的重點目標。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當銀監會提出嚴控不良貸款的時候,首先需要做的是釐清這些不良貸款的來源,並避免在未來重複昔日的錯誤。但是,銀監會卻又再度要求商業銀行對某些領域加強信貸支持,這些領域當然不再是已經危機四伏的鋼貿、船舶、光伏等行業,而是換了一批對象,比如小微企業,又比如能夠拉動內需的行業,總之是當下政策面上傾力扶持的目標。
但是,銀監會目前提出的要求,與前幾年要求銀行信貸支持鋼貿、船舶、光伏等行業的路徑模式卻是一致的,這就是要求商業銀行成為政府某一時期經濟調控重點的政策工具。
在計畫經濟時期,銀行只是政府的「小金庫」,在信貸投放上聽命於政府的指令,從而積累了大量的不良貸款。改革開放以後,這種模式逐漸被拋棄,而國家為瞭解決商業銀行積存的巨額不良貸款,不得不動用財政資金為它們兜底,才使商業銀行得以輕裝上陣。
但是,今天中國的銀行儘管已經完成了商業化改造,但在經營上卻仍然習慣於擔當政府的貨幣政策工具。一方面,政府為了保證經濟指標的完成,需要銀行不斷地向一些投資項目投放信貸;另一方面,銀行在多元化經營、多渠道創利乏善可陳的情況下,仍然不能放棄對增收貸款利息的追求,而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資項目在銀行看來,無疑是優質的信貸對象。
這種互有需求的聯繫使銀行與政府的紐帶陷於「扯不清理還亂」的格局,銀行難以抵禦來自政府的要求,從而為不良貸款的增加埋下隱患。
商業銀行必須對不良貸款保持高度警惕,但是商業銀行需要有一個健康的運營環境,政府必須改變繼續將商業銀行當作信貸政策工具的做法。對於銀監會來說,固然需要提醒商業銀行嚴控不良貸款,但是在這同時,不能繼續要求商業銀行對某些行業、某些領域加大信貸支持,以此來作為對政府經濟調控的配合。
如果商業銀行在信貸上缺少獨立自主的經營環境,那麼,今天為配合政府要求而投放的信貸很可能在明天就成為商業銀行的包袱,所謂嚴控不良貸款也就將成為一句空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