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市場在等待什麼?

 2013-06-27 11:4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6月27日訊】近日銀行間市場的短期資金緊張已經不再是機構間的遊戲,而是漸漸發酵成瀰漫市場的非理性恐慌,「錢荒潮」由短期性因素疊加,變成了市場逐漸失去信心的陰影,其負面效果不應小覷。

繼A股重挫5.3%後,6月25日上證指數開盤即跌破1949點低位,成為重要的風向標。本來銀行間市場的資金面對股市的直接影響不應該有這麼大,而且季度性短缺的因素早就應該被消化殆盡。但在市場的恐慌心理下,害怕市值佔到A股半壁江山的銀行系統出問題,害怕擠泡沫、去槓桿的痛苦過程最終將落到企業頭上,害怕危機真的來了,A股終於拉出少見的大陰棒,連創新低。

如果再看銀行層面的反應則更令人擔憂。在6月前十天猛放貸款以搶佔市場的動向被嚴厲制止,貨幣市場的利率波動又增加了未來的不確定性,銀行的預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短期表現之一就是儲藏流動性,連資金豐裕的大行也不願意拆出資金;中長期表現看,以股份制銀行為首、對流動性更敏感的一些商業銀行紛紛調整貸款政策,紛紛回收貸款,不再續貸,而這種做法的原則並非遵從產業結構調整,而僅僅是消除銀行自己的流動性恐慌。這種做法如果蔓延開來,會造成對實體經濟的擠壓,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是市場不理性嗎?從單個機構的做法看,也許都是理性的。但這種機構與政策與市場的博弈來得太激烈了一些,且市場機構的看法驚人地趨向一致,這不能不引發高度重視。

6月23日,央行談到了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整體看法,央行指出目前的市場的流動性在總量上不短缺,但存在結構性矛盾,呼籲市場應理性對待,同時也提出在符合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前提下,央行也會向市場適時提供流動性。

央行的表態是一個明確的信號,但仍有待進一步的闡述。比如具體而言,貨幣政策將怎樣為實體經濟的轉型服務?近日國務院提出盤活貨幣存量、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合乎民意,符合市場導向,但需要中期可供操作的具體方案。否則,過去的模式已告終結,而未來該怎麼做則不那麼清楚,市場何來清晰的預期?

6月19日,《國務院關於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方案已經初定,在已經公布的八條措施基礎上,金融如何支持穩增長,支持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如何支持小微企業、三農,需要具體的思路和方案,尚待細化,也需要有預期推進的時間表。

事實上, 根據上述方案的八條內容提出的大致框架,可以看出,決策層對當前的金融改革實際是有整體思路的,這不僅包括要改變市場預期,不再用超發貨幣、加大政府投資的方式來刺激經濟;也包括了一整套啟動市場力量來推進經濟轉型的整體方案。不過,此次沒有同期公布一攬子的金融改革方案,是不希望過於強化政府的力量,預備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應當說這不失為穩健的操作,不過實際運作仍有可改進之處。比如,已經成熟的方案是否可以盡快公布?有待商榷的方案,能否請各金融監管部門將提出的方案盡快向社會徵求意見,引起業界充分的討論?這樣也可以使得方案擺脫現有監管部門的一家之見,其中的一些應景條款會受到市場的檢驗,集思廣益或許能產生更有效的方案。

比如存量貨幣調整要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消化過剩產能,那是否應該允許銀行及時核銷一部分過剩產能的壞賬,免除現在為維持現有不良率水平下繼續發放貸款掩蓋不良的行為?無論如何,目前整個銀行業不良資產不到1%的數據是被公認為存在風險低估,這恰是市場對中國經濟爆發金融危機存在擔憂的重要原因。既然要擠泡沫,就要承受擠泡沫的成本。與其拖著捂著,不如在目前尚能承受的範圍內,有控制、分階段地引爆。

再如各項金融改革,從利率市場化、資本項下開放到金融市場准入,國務院方案有通盤考慮,但市場也有相應的疑慮。比如利率市場化,取消除房貸外的貸款7折下限制,本是降低實體經濟債務成本的好措施。市場擔心,在金融市場未真正開放、競爭不夠充分的情況下,銀行仍掌握定價的主導權,貸款怎麼可能主動打折?鼓勵民營資本辦銀行,非常鼓舞人心,但具體方案是什麼?對金融業一放就亂的擔心,應該靠建立什麼機制來化解,這些機制應如何推進落實?

最重要的是,一切的改革如果是以國有金融機構為主體推進,都需要考慮到一個重大因素,就是國有金融機構本身並未實現足夠商業化、市場化。前一段債市老鼠倉利益輸送之普遍令當局寒心,但這實際是國有金融機構邁入市場必然存在的弊病。同樣的,只要金融機構還是高度國有化、行政化,利率市場化也很難真正推進。利率市場化的結果要麼是不惜成本的攬存大戰,要麼變成目前的亂象:貸款寧願低價給國有企業,而對小微企業退避三舍或弄虛作假。蓋因國有機構的特點就是對價格不敏感,腐敗防不勝防,常常將行政因素置於市場因素之上。

解決問題的路子無外乎兩條,一是現有金融機構的改革,朝向更加商業化的運作,逐漸降低國有比重;二是打開金融市場的准入大門,允許內資、外資都平等地進入,允許民營金融機構合法成長。只有國有機構不斷降低比重並以商業化原則運作,只有民營金融機構能夠自由地生與死,金融才有可能真正地為實體經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和創新,才會有支持小微企業、服務業、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等發展的空間。

金融機構生是准入,死是退出 ,中間地帶則需要真正有效的金融監管。這一點,在國務院的有關決議中也已經涉及。但怎麼做呢?以上的一切會怎麼做呢?市場需要看到更清晰的圖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財新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