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藥王」究竟是誰?(圖)

 2013-07-21 16:3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3年07月21日訊】提起「藥王」,人皆恭而敬之。但藥王究指何人,典故出於何處,則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藥王是神農,傳說他嘗百草,「首創醫藥,世稱藥王;後遂以藥王為頌神醫之稱」(《辭海》1939年版)。

又云:「藥王」是佛書「藥王菩薩」的略稱(如《法華經》:「藥王汝當知」)或「藥師如來」(《維摩經》:「此有佛號藥王」)。也有說「藥王」是章善俊者。按《列仙傳》:「章善俊,唐武後朝(684∼710年),京兆(今陝西長安)人。長齋奉道法,嘗攜黑犬,名烏龍,世謂而藥王。「類似上述傳說或佛書等記載,姑且不論,筆者認為即便有關醫學及其他文獻之考證也頗多失真之處。

有些醫籍認為,藥王即韋訊。 《中國醫學大辭典》:「藥王,韋訊道之別名。」筆者認為:韋訊道乃韋訊道人之誤,應該姓韋名訊,道號慈藏。唐代京兆人,武後時(690年)為侍御醫,累遷至光綠卿。常帶黑犬隨行,施藥濟人。玄宗重之,擢官不接受,世人敬之,仰為藥王(《舊唐書》及《古今醫統》等書有所記載)。但是因為古書原無標點,後人錯誤斷句為「韋訊道」,號慈藏。如清代陸定圃《冷廬醫話》以及若干辭書、通俗讀物等以訛傳訛,沿用至今。又根據任應秋《通俗中國醫學歷史話》稱:唐開元二十五年(西元737年),印度的名醫韋訊道來中國長安行醫,聲望很好,皇帝亦曾請他進宮看病,並封他為「藥王」,這可能是外國醫生來中國較早的一個。任應秋 氏此說,恐別有所本。

亦有人將「韋訊」、「韋汜」、「韋泛」、「韋瀋」與「韋訊」混為一談。筆者認為:前面四個名字實為另一個醫家,即張仲景的弟子、《小兒顱囟經》作者。「訊」「汜」「泛」音義皆近,有的資料互用,而《冊府元龜》、《醫學入門》、《歷代名醫蒙求》、《古今圖書集成•醫部醫術名流列傳》與《中國醫學大辭 典》等均作瀋或沉,乃訊、汜、泛之錯字,均與「韋訊」無關。

還有人說藥王是扁鵲。清代高士奇《扈從日錄》曰:「滄州城在(東)北有藥王莊(亦稱藥王祖業莊),為扁鵲古裡,藥王廟專祀扁鵲(並有葬衣物墳)」。這種說法,包括扁鵲究竟是何許人也頗多爭論。

更有人認為,藥王是孫思邈。 但查閱古今各家涉及孫思邈和他《千金方》的有關文章,只有稱其「真人」,並未見談到「藥王」二字者。又明代所建「三皇殿」或「神醫廟」,亦未稱他為藥王 (見丹波元簡《醫剩》)。因此有人對「真人」是否「藥王」發生懷疑。筆者認為,古代文獻雖無這方面的記載,但有些文物古蹟倒可以佐證孫思邈既被稱為真人, 又是人們心目中的藥王。

根據詩史書的記載和今人的考證,孫思邈為隋唐間(約西元581~682)華原(故城在陝西省耀縣)人。城東十五里的孫家源,正是他的故里,至今保存許多古蹟。人們為了紀念他,建有「祠堂」,解放後經政府修繕。祠堂只塑有他與父母三人的塑像,祠堂前有其祖墳。耀縣城東三里有座山原名 「五臺」,是他當時隱居之處,後改稱「藥王山」。此山風景幽美,古蹟較多。此山上建有藥王廟,廟裡有「拜真臺」,傳說唐朝皇帝因其對醫療貢獻很大,官之不受而還山(《舊唐書•孫思邈傳》亦記有: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等記載),為此封他為「真人」。廟裡有他隱居的「太玄洞」(真人洞), 洞內有孫思邈的塑像。山洞旁亭子內樹有八座石碑,名「千金方寶要碑」,乃宋表(1124)刻立,上刻有部分《千金方》之藥方。在藥王山的南山,還有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刻的一塊石碑,詳記了「真人」平生事跡。可見文獻上記載的「真人」,也即人們心目中的「藥王」。

来源:百拇醫藥 中國醫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