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22日訊】種菜和賣菜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看得到」的關係。
日本政府對有機認證條件非常苛刻,要求三年內,沒有使用過任何農藥和化肥。對農民來講,不可能一下子轉變為生態農業。於是我們設立了「轉換期」概念,比如原先用10種農藥,轉換過程中,先減到3種毒性較低的。但這些會如實地反映給消費者。
2013年7月9日,被譽為「日本有機農業教父」的籐田和芳再度造訪中國。在他眼中,當前的中國農業現狀與三十多年前的日本極其相似——農民為了追求效率和收益,濫用化肥和農藥,消費者也青睞價格便宜、賣相好的產品,那些彎彎的黃瓜、帶蟲眼的青菜很難賣出價錢。
籐田和芳是日本守護大地協會的創始人,作為日本最著名的有機農產品供銷組織之一,這家成立於1975年的社會企業擁有2500個簽約農戶和超過10萬戶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者。
「中國人口佔世界近五分之一,其農業政策和環境政策對整個世界舉足輕重。」籐田和芳希望自己的經驗能夠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提供參考。
2013年年初,守護大地協會與北京富平學校合資創辦了名為「富平創源」的社會企業,目前已開始在京津地區生產和銷售有機農產品。富平學校由經濟學家茅於軾等人創辦,以「創新社會投資,讓服務惠及窮人」為理念。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專訪時,籐田和芳反覆強調,要收穫安全的食品,最重要的是播種「信任」。
南方週末:以化肥農藥為代表的化學農業把農民從繁重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不用這些的話,是否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
籐田和芳:從日本的經驗看,已有很多替代的辦法。比如農民會收集60公里範圍內的人畜糞便,或是吃剩的食物,這些都可以發酵堆肥。針對病蟲害問題,人們不再採用化學藥劑,而是利用蟲害的天敵,達到物理滅蟲的效果。另外一個經驗就是「輪作」,也就是在一塊田上,輪換耕種不同的作物,這樣可以有效對抗病蟲害。這些方法都可以減少對化學農業的依賴。
南方週末:中國農村目前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守,他們能否掌握新的技術和理念?
籐田和芳:新技術並不耗費更多的體力,掌握知識也跟學歷無關,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傳授這些知識。日本農民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65歲,同樣存在老齡化問題,但是跟守護大地協會合作的農戶中卻不乏年輕人,因為他們在生態農業中看到了希望。目前我們在中國也開展了農產品養殖、種植培訓,我的夢想是實現全家一起務農的「家庭農場模式」,並且真正在中國農村扎根。
南方週末:目前在中國一些地方,農民種兩塊田,一塊給自己吃,另一塊地的農產品賣給城裡人。近年來中國也時興有機農業,但是消費者仍會有疑問,是不是真的不用農藥、化肥?
籐田和芳:從守護大地的經驗看,種菜和賣菜並不難,投入心力最多的,是如何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看得到」的關係。我們會把消費者帶到田地,去認識種菜的農民。消費者也儘可能創造機會,讓農民能夠走進城市的生活圈,於是農民的孩子跟消費者的孩子成為朋友,一些主婦也跟農婦建立了很私人的關係。這種信任一旦建立,很容易被傳播,主婦就會去跟她的朋友說,這家農戶種的東西你完全可以信任。
南方週末:但這種消費畢竟是小眾的,比如我們在北京吃的都是山東的蔬菜,可是我們怎麼能跟山東的生產者建立這種關係?
籐田和芳:當然即使在日本,如果是北海道出產的土豆,我們也很難把東京的消費者都帶去,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維繫,另外也有一些硬性指標,比如針對農藥殘留的嚴格檢測,同時要求農戶建立詳細的生產記錄,每天種了什麼,用了什麼藥。檢查的時候,會把生產記錄和庫存做一個比較,這個數字必須是吻合,以防止造假。這些最終都會提供給消費者。
南方週末:守護大地協會也存在適當使用農藥的「轉換期中的農產品」,怎麼確保這類農產品的安全?
籐田和芳:在日本,真正的有機食品只佔農產品總量的0.13%,因為政府對有機認證的條件非常苛刻,要求三年內,沒有使用過任何農藥和化肥。對農民來講,他原來使用化肥農藥,不可能一下子轉變為生態農業。於是我們設立了「轉換期」的概念,比如原先用10種農藥,那麼轉換過程中,先減到3種毒性較低的。這些也會如實地反映給消費者。消費者可能有兩種反應,接受這種安全性的產品或者尋求價格較高的有機農產品。
南方週末:說到價格,中國超市裡有機蔬菜非常貴,通常是普通蔬菜的數倍甚至十倍,聽說在日本這個差距並不大,這是為什麼?
籐田和芳:就像你所說,在日本有機蔬菜只比非有機貴兩三成。我不清楚中國的農產品價格是怎麼制定的。在日本,農民沒有一夜致富的想法,收購方根據農戶的情況,考慮用什麼樣的價格採購,能夠維持農戶第二年的再生產和一定的收益。最終價格只要消費者可以買得起就行。
南方週末:中國近年來頻頻出現鎘超標大米,日本歷史上也出現過鎘污染引發的痛痛病、汞排放造成的水俁病,當外部環境比如水和土壤被污染,如何確保農產品安全?
籐田和芳:這些並非農業生產者能夠改善和控制,需要藉助政府的力量。現在日本新澙的越光米非常有名,其實在三十多年前新澙也發生過重金屬污染。當地一家化工廠污染了河流,於是農民就聯合一些機構去找政府,如果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必須讓化工廠搬遷。包括2011年福島核危機之後,當地農民也是深受其害的,一些沒怎麼受到污染的蔬菜,也因為消費者的恐慌而出現滯銷,這些也同樣需要依靠政府來幫助解決。
南方週末:但有時信息並不公開,比如今年山東個別地方出現劇毒農藥污染的生薑,湖南一些地區發現了鎘米,信息不透明導致當地農產品都滯銷,此時政府要做什麼呢?
籐田和芳:日本人很看重「風評」(風傳的議論)。很多時候,一旦發生了不好的事件,企業或者政府首先想的是怎樣去掩蓋這個事,因為他害怕形成恐慌。實際上越這麼做,就越容易造成恐慌。福島核危機之後,確實很多消費者擔心核污染,他們懷疑,守護大地協會如果繼續銷售東北地區的蔬菜,是不是安全?於是,協會就投了很多錢去做核輻射檢測,把檢測結果詳細公布給消費者。面對食品安全危機,包括政府和企業都必須學會如何取信於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