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15日訊】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
1980年陝西臨潼寨村發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製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像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兩處戰國楚墓裡分別出土了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
漢代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紙的發明,更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筆頭不僅用兔、羊毛,還採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製成。其制筆之法,有的以兔毫為筆柱,羊毛為筆衣,或用人髮梢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毫,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見王羲之《筆經》)。因此,漢之制筆硬、軟毫並用,亦可謂早期的「兼毫」。此時對於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為飾。
先秦文獻中用筆的記載屢見不鮮。秦筆較之戰國筆在技術上有一定的改良,即筆頭鏤成腔狀納人筆毫。它的優點是筆頭可以保持渾圓的狀態,更利於吸墨和書寫,且更具穩定性。這種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說是制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唐代的筆,以兔毫為主,大多出自宣州。選料精審,質量高超,它們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並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貢品」。現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中國之唐筆,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鑲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撥鏤碧色之管的。這說明唐代筆的豐富多彩,工料精緻。
宋代的制筆工藝,一改晉以前的舊風,逐漸趨向虛鋒、散毫。當時的制筆名匠眾多。諸葛高,安徽宣城人。書法家蘇軾曾稱,「惟諸葛高能之,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而無其法,反不如常筆,如人學杜甫詩,得其粗俗而已」。
到了元代,宣州筆聲名煊赫的地位逐漸由湖筆(即浙江湖州、嘉興一帶所制筆)代替。這是由於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造成的。再說湖州早就有制筆業,尤以善璉鎮為最。相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隋朝有名的書法家)游善鏈鎮,住在鎮上蒙恬祠側的永欣寺,與當地制筆工匠經常切磋制筆技術。
入元以後,浙江吳興一帶先後出現了一批制筆名家,他們精彫華飾,不惜成本,以博取統治者的歡心,因而包攬了所有的「御用筆」,以致湖筆聲譽日隆。
到了明清,制筆在工藝上不但講究實用,而且更注意裝飾。作為工具的毛筆製作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