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真正的大唐遺音——何家營鼓樂

 2013-08-15 12: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8月15日訊】何家營是我的故鄉,位於西安城南11公里處的神禾塬畔,潏水之濱,相傳這是唐代郭子儀將軍的偏將何昌期將軍的營寨和莊園舊址,何家營鼓樂社最早就是由他建立的,從此鼓樂世代相傳,何家營便成為了中外有名的「鼓樂之鄉」。

何家營鼓樂屬西安鼓樂道、僧、俗三大流派之一的俗派,是一種吹奏樂與鑼鼓樂融合在一起的大型合奏,民間稱「細樂」。它起源於隋唐,歷經宋、元、明、清,至今仍然相對完整的保存著較為傳統的演奏形式、結構、樂器、曲牌和譜式;在樂曲的演奏風格和特點上,即保留了宮廷音樂典雅清幽的特點又帶有民間音樂古樸渾厚的風格,是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一份極其重要的遺產。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宗教、音樂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鼓樂的樂器分為旋律樂器和節奏樂器:旋律樂器主要有笛、笙、管、方匣子、雙雲鑼五種,以笛為主奏樂器。節奏樂器主要有:六種鼓(即座鼓、戰鼓、樂鼓、獨鼓、單面鼓、高把鼓)、六種鐃鈸(即大鐃、小鐃、川鉸、小鈸、蘇鐃、蘇鉸);七種鑼(即大鑼、鉤鑼、馬鑼、供鑼、小吊鑼、單雲鑼、三星鑼);另外還有大小木梆、木魚、摔子等二十餘種。在演奏方面有「鼓領笛協」的傳統,以及「眾笙群和、以和笛聲」之說。 

鼓樂譜全繫手抄本,鼓樂的樂譜稱之為「半字譜」,又叫俗字譜,採用工尺譜念唱,口傳心授,學習者要想學會演奏每一首樂曲,都必須首先學會念唱工尺譜,可以說念唱是演奏的基礎,演奏是念唱的延伸,其中「哼哈音」是西安鼓樂中特有的韻腔方式。

鼓樂的演奏形式主要有行樂和坐樂兩種。行樂是行走和站立著演奏的,樂器配置比較簡單,曲調為單牌子的散曲,節奏規律、嚴整。坐樂則是坐著演奏的以多牌子的樂曲與各種打擊樂混合演奏的一種套曲形式。分為六、尺、上、五四個調,稱為四調坐樂。坐樂套曲的結構有又分為花鼓段坐樂全套和八拍鼓段坐樂全套。

何家營的樂曲流傳下來的有幾百首,如:行樂《番調》、坐樂《群英宴》,以及《杜甫觀花》、雙雲鑼《尺調引令》、花鼓段《霸王鞭》等。這些樂曲有的曲調端莊肅穆、節奏平穩規律;有的曲調悠揚抒情、委婉動聽;而有的則抑揚迴盪、抒情而哀婉。演奏時曲有曲譜、鼓有鼓譜,鼓不隨曲;抑揚頓挫的大鼓高昂時明快清新,低回時清健有力;銅樂器大鐃鏗鏘有力。曲與鼓、鐃混聲交響,相映成輝,曲鼓並作,氣勢磅礡。此外,還有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歌章《長安城》,又叫《藥王讚》,歌頌了藥王孫思邈在終南山苦練醫術,濟世救人的事跡。

據楊蔭瀏先生的《陝西的鼓樂社與銅器社》等史料記載,自50年代以來何家營鼓樂社比較著名的老藝人主要有何生乾和何生哲兩位先生,何生乾先生以打鼓著稱,是當時有名的「鼓頭」,據說他能夠同時演奏六架鼓,動作瀟灑而優雅,何生哲先生從事鼓樂活動六十年,他以吹笛聞名,笛聲高揚而壯麗,此二人的技藝精湛、高超,至今無人能及。

在鼓樂研究方面,何家營的何均先生五十年代初期就和楊蔭瀏、李石根先生一起挖掘、整理鼓樂,曾長期擔任陝西省藝術研究所鼓樂研究中心主任,是鼓樂界很有影響的專家。先生曾1984年被吸收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現任社長何忠信是當代重要的鼓樂傳承人,承擔著鼓樂後備人才的培養。

為了讓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能長久保存下去,在陝西省文化廳和省藝術研究所的支持下1985年何家營村建起了中國第一座民間自辦的音樂陳列館,展出了豐富的鼓樂資料,有唐開元五年的鼓樂譜(手書譜現存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各樂社流傳下來的宋、元、明、清時期的樂譜,曲目之多數以千計,陳列的樂器笛、笙、鼓鐃等百餘件,其中一面鼓是清代同治年間傳下來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鼓樂陳列館的建立,促進了對西安鼓樂的保護、傳承和發揚,並為中外學者、專家,以及音樂愛好者提供了一個瞭解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窗口。先後接待過前蘇聯、德國、奧地利等幾十個國家的友好團體和音樂學者。

何家營鼓樂社是西安鼓樂中最有影響的樂社之一,經常參加國家級的各種音樂會、學術交流,以及省市的「古文化藝術節」等演出活動。1981年11月和日本奈良雅樂在市委禮堂同臺演出;1987年赴京參加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華夏之聲」音樂會;1999年參加西安國際音樂周演出;2000年10月赴福建漳州參加東西部文化交流活動;2005年6月,再度應邀赴京,與周至南集賢東村、西村樂社聯袂參加「原聲黃河」的原生態演出活動,並分別在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進行演出和學術交流;2005年12月,何家營鼓樂社應世界文化論壇聯盟大會的邀請,赴約旦王國首都安曼,作了西安鼓樂專場演出,向來自全世界80多個過節的近千名專家和文化學者展示了中國古老音樂的神韻和魅力。

奧地利高等音樂學院院長舒爾茨博士聽了何家營鼓樂社的演出後說「這是世界上最長的交響樂,也是最好的交響樂之一。」英國的鐘思第1986年到西安訪問鼓樂時說:「在英國倫敦就知道西安有個何家營。」義大利留學生拉發埃拉曾專門來何家營學習鼓樂,回國後即在義大利廣為介紹,並在她所著的《中國傳統音樂》一書中專門介紹了何家營鼓樂。2006年西安鼓樂申報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為使何家營鼓樂這一民族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何家營鼓樂社先後舉辦了三期培訓班,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打破傳男不傳女的舊風俗傳統,培養了一批女學員,還在何家營小學開設了鼓樂課,利用音樂課堂向三至六年級學生傳授工尺譜和樂器演奏,為鼓樂社培養了一批後備人才。2007年2月,何家營小學少年鼓樂隊在全國第二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榮獲藝術表演類節目一等獎。受到國家教育部的獎勵。中央奧爾夫學會師資培訓骨幹教師何璐曾撰寫《西安鼓樂如何走進中小學課堂》等學術論文,並創編了《西安鼓樂的僧派》、《工尺譜》、《鑼鼓經》等課例,在全國的師資培訓中進行教學實踐,促進了西安鼓樂在學校教育的發展。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