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的幸福之路何在(圖)

 2014-02-06 07:4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宗教傳統的回歸是中國人尋找人生意義和穩定的一部分。

【看中國2014年02月06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報導)《紐約書評》網站2月4日(週二)發表普利策獲獎作家伊恩·約翰遜的文章「中國的幸福之路」(China's Way to Happiness)。以下是譯文:

理查德·馬德森(Richard Madsen,又名:趙文詞)是中國宗教研究的現代創始人之一。73歲的他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一名教授,他的作品包括《一個中國村莊的道德與權力》、《中國與美國夢》、《中國的天主教徒:一個公民社會興起中的悲劇與希望》。他正在寫一本有關幸福在中國的書。我最近在芝加哥採訪了馬德森,他在那裡參加天主教領導人的一個有關應對中國教會問題的會議。

伊恩·約翰遜:中國人幸福嗎?

理查德·馬德森: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幸福感在中國正在減少。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沒能延續其繼往的水平。有人變得非常富有,並粗俗的炫富,這也日益加重了中國道德風氣的惡化。

伊恩·約翰遜:這是你下一本書的主題。

理查德·馬德森:我新的研究項目是,在中國焦慮的時代如何尋找一個好的生活。中國人如何看他們未來的生活?如何看待中國的走向?這本書旨在探討中國人的內在感受。我正在與其他幾名同事合作寫這本書。

伊恩·約翰遜:這會不會是1985年你與羅伯特·貝拉合著《心靈的習性》(HABITS of the HEART)在中國的翻版?

理查德·馬德森:這是我的希望。《心靈的習性》是本有關美國道德風氣的書,描寫在人們預期值不斷下降時,美國個人主義的問題。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一個痛苦的調整。首先,人們的生活標準因越南戰爭已經開始下降。1971年,美國人均收入在通貨膨脹調整後,已開始下降。然後是美國在世界上的作用受到質疑,這是在吉米·卡特總統任期內。人們那時普遍感覺生活前景不夠樂觀,美國人的樂觀情緒受到了威脅。人們不清楚美國未來會怎樣,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的道德觀在衰落。

現在的中國有一點不同。中國人的生活因城市化和經濟變化等而受到干擾,還有意識形態的崩潰和混亂感。所以有必要尋找新的道德因素。

伊恩·約翰遜:中國經濟已有三十多年的不斷增長,現在是否有一種感覺,它的速度正在放緩?

理查德·馬德森:是的,絕對有。中國當局為此定了一個民族主義的基調,這有點像在黑暗中吹口哨一樣。中國在說自己強大和偉大,但與此同時其增長已經開始遇到了一些障礙。這就導致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局面。

伊恩·約翰遜:你要如何衡量一個有13億人口的國家的幸福?

理查德·馬德森:有一個全新的方法,從心理學到經濟學上去衡量幸福。經濟學家會做這方面的研究,如國家的幸福指數。我覺得最快樂的是丹麥人。我有丹麥人的血統,丹麥人並不指望多完美的生活,所以人們更容易得到滿足。

這事的問題在於幸福感需要有相應的環境才能探討。就是有關幸福的意義是什麼,它不只是快樂和痛苦,或如何量化它。在人們的生活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在生活中,他們是如何理解快樂和痛苦的經歷。所以我們將會主要依靠採訪來完成這本書。

伊恩·約翰遜:人們不斷增長的不滿,是否有利於中國宗教復興?

理查德·馬德森:在改革時代,宗教的復興可能是一個返回到正常的生活,過正常的節日或按正常的方式做事情的一個要求,這其中總有一些個宗教的元素。在中國,宗教一直是更多的實踐,而不是單純的信仰。比如,你打掃祖先的墳墓,籍此保持與家族的聯繫。人們已經離開他們過去居住的村莊,但人們有一種感受,就是你要保住家族的根。因此,他們可能會回去重建寺廟或祠堂。

伊恩·約翰遜:你在哪裡能看到這個復興?這種復興是否已到頂峰抑或是還在繼續?

理查德·馬德森:我不認為已到了頂峰。人們對宗教訴求曾被壓抑,現在對它的需求正在增長。我有點覺得,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城市化,農村的宗教生活並不具有與過去相同的意義,它可能會被其他精神訴求所取代。

伊恩·約翰遜:在你的最後一本書,《民主佛法﹕臺灣的宗教復興與政治發展》,你認為宗教是臺灣民主的基石。在這方面,中國當局認為宗教對其政權構成威脅嗎?

理查德·馬德森:有一次我在中國談到過這個問題,當時一位中國科學院的人士說:中國會認為宗教對其政權構成威脅,一定的!中國的事很難說。

伊恩·約翰遜:你談到臺灣正在進入類似「軸心時代」,在宗教的成長和創造力方面類似於公元前8世紀至2世紀的時期,當時新思想盛行於希臘、以色列、波斯、印度和中國。

理查德·馬德森:是的,由於受到貝拉的影響,我對那個時期很感興趣。我不知道,「軸心」這個詞是否恰當,但在臺灣有很多宗教的創意,並且普遍的、非常有創意的使用這些價值觀。所以我一直在尋找這個創意的來源。你會發現,傳統的生活方式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它並沒有被打破,所以人們有對創意的需要,也需要資源去做一些事情。在中國的戰國時期,世事分崩離析,孔子一直在尋找一個新的秩序,因中國有傳統存在,所以可以建立新的秩序。在古代以色列,有先知留下傳統來建立秩序,它雖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性,但關鍵部分還健在。如果不穩定因素、攻擊或入侵破壞了這個秩序,就沒有什麼可以留下的了。通常在過去,你會發現這些創意來自於帝國的周邊地區。

伊恩·約翰遜:我覺得這種情形也適用於臺灣,地處在中國大陸的外圍,舊的秩序正在失靈,但還沒有像中國那樣糟。受到臺灣的影響,「軸心時代」的情形也可能在中國發生。

(譯文有刪節,點擊看原文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