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看中國配圖/風傳媒 余志偉拍攝)
【看中國2014年11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依明編譯報導)據《基督教箴言報》11月26日報導,今年臺北市市長的競選是最受矚目的,11月29日的競選,臺灣有10,000多個職位需要填補。而現在最顯而易見的是對中國的民族主義和臺灣身份的爭論。
臺北,臺灣
每一期選舉都為臺灣年輕的民主紮下更深的根,在本週末舉行的這次投票,將有20,000個侯選人去競針爭10,000多個位置。
最受矚目是臺北的選舉。候選人柯文哲不只讓臺灣的執政黨恐慌,同時也讓北京當局緊張。
柯先生雖是政壇新手,但卻已經成為臺灣的國家認同和傳統價值觀爭論的照明棒。這個獨立候選人獲得了媒體的突出報導,這讓他可以跳出主流政治之外,並挑戰現任對手。
柯文哲雖有古怪醫生之稱,即使經歷了不同的指責,但卻一直保持高度的民調,如有人稱其家族幾代前曾忠誠於日本使他不適合當市長,有人還質疑他的人格和作為一個臺灣優秀外科醫生的資歷。
同時,柯的對手,現執政的國民黨(KMT)侯選人連勝文認為他是萬無一失的贏家,卻正在為國民黨爭取保留臺北的長期控制權而苦思。連勝文已採用了高調宣傳策略,另加一系列待辦的事項。但是,從包括他自己的父親在內的國民黨長輩情緒化的,甚至不和諧的干預,又重燃了黨派衝突和如何定義臺灣和其社會。
臺灣11月29日投票其結果遠遠超出了當地政府的邊界,更明顯的是它比其他民主國家的地方選舉有更深的義意。
例如,它是今年自臺灣大規模的街頭抗議後,1800萬選民對總統馬英九和他的親中的政策的第一次民意表達。觀察家預測高投票率將近於總統選舉(超過70%)的空前規模。選民將選擇九個各級政府(總統和臺灣議員除外),幾乎所有民選官員,包括數以千計的村莊,社團負責人,縣長和大城市市長。
廣告
擁有超過60%的人口居住在臺灣六個最大的都市,這次選舉將預示著不到一年後的總統大選和衡量兩個主要政黨的支持力量。
如果臺灣的民主能在這次選舉中紮下深根,分析人士認為,就此可以看到中央政府的權力正轉移到重點城市和縣辦事處,並可能轉到「綠黨」或反對派手中。
這樣的重新調整有利於民進黨(DPP)和它的同盟,同時也將臺灣有決心塑造自己未來的消息傳遞到北京,而不是陷入與中國的經濟和政治一體化中。
但是,臺灣11月29日選舉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讀臺灣的現代政治史,包括國家認同的相互矛盾的民族觀點和侯選人的個性。
隨著支持率徘徊在記錄低點,馬總統的政府已失去了公眾的信任,從保障國家的糧食供應,難以負擔的樓價,收入下降,和以一連串的妥協去與中國建立關係的政策。
11月29日的臺北市長選舉,此職位普遍視為是一個總統的墊腳石。馬總統本人也曾是臺北市市長。
這次臺北市的兩個主要候選人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是政壇新手。選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選擇。
柯的背景平凡有時不可預測,也是一個非常規的外科醫生;名義上他作為無黨派的候選人,但有民進黨作後盾。
連勝文年輕有背景,擁有美國法律學位和國際業務經驗。但他的財富和特權背景讓人恐懼:他將成為貪婪,親共的寡頭統治與眾多民怨的對象。
不像他的對手,柯文哲沒有購買媒體廣告,花的錢比以往任何重大的候選人都更少。然而,他吸引了媒體的關注,並且他的融資來自網際網路個人捐助。不管輸或贏,柯文哲的支持者說,他已經打破了一個與「藍」(國民黨)與「綠」(反對黨同盟)的模式。他的無黨派也代表年輕一代活動家選擇與那兩個既定的政治陣營保持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的積極份子都是太陽光學運的支持者。今年早些時候,這些抗議者佔領了立法機關24天而阻止馬政府與中共的貿易協議。
柯文哲明智地意識到選民的情緒發生了變化。新臺灣國策智庫的劉世忠寫道:「人們已被統獨對立和民族分裂的黨派紛爭和極端主義搞得精疲力竭,希望政治家們能相互妥協,共同合作。」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