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一專欄】2015,外企上演中國大潰敗(六)
【看中國2015年02月17日訊】(接前文)
煙花易冷
2009年之後,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的基礎,也意味著外資對中國經濟形成決定性影響。從2000年到2014年中,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普遍上漲10倍左右,不同地區的上漲倍數更多。中國民眾普遍將房子作為財富的象徵,即使節衣縮食也要購房。當中國民眾普遍談論自己的住房或者商鋪增值多少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房地產市場中的外資狀況。
在對國外開放程度高的一二線城市中,外資進入普遍較早。這些外資以低調的姿態,控制著大片的土地,擁有大量的房產。早期進入的外資,從三方面對中國房地產形成關鍵影響:1、大量囤地,尤其以多個香港開發商為代表,在中國低價佔據面積巨大的土地,囤地待開發。即使不開發,如果按照市價轉讓土地,也能夠獲得十倍數百倍的利潤;2、標誌性建築和非標誌性商業樓宇,外資在一二線城市擁有大量標誌性建築,尤其以積極吸引外資的上海為例,相當一部分中高檔寫字樓由外資擁有。雖然中國房地產規模已經相當龐大,但是這些標誌性建築對於市場心理形成重大影響。另外,整體價格高的商業樓宇,也大量由外資擁有;3、住宅,大量一二線城市的中高端小區的住宅,也大量由外資所擁有。如果按照外資進入的規模分析,就會發現外資對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決定作用。這個決定作用意味著,一旦金融性外資(國際游資)開始撤離,將導致外儲急劇緊張,進而推動中國房地產將面臨全面崩盤,反過來再引發外儲枯竭。其結果是,大多數外資被套在房地產中無法出手;很多即使將房地產出手之後,資金也無法撤離。
而外資對於中國房地產的作用,僅僅從一些簡單數字就可以計算出來。從2002到2006年的5年間,進入房地產和股市的外資估計有超過4000億美元。這些資金進入中國,按照當時美元兌人民幣的平均匯率,大約為1:8,可以換購3.2萬億元人民幣。不論直接進入樓市,還是進入股市炒作後再進入樓市,都獲得極高的價格回報。按照保守的30%首付,按揭貸款70%。其買房資金總額達到10萬億左右。如果不考慮囤地或者開發房地產的極高額回報,只考慮購買樓宇後的升值,保守估計到2014年中,其投資的房地產價格達到5倍,其總額也乘以5倍,達到50萬億元人民幣。如果所有房產照此價格出售,償還15萬億元的按揭貸款和相關財務費用,炒作資金還能夠剩餘35萬億元人民幣。
從2007-2008年,大量外資繼續進入中國,而且這些外資更多集中到房地產領域。即使按照極為保守的估計,進入房地產的外資為2500億美元,按照1:7.3的平均匯率,折合人民幣約為1.8萬億元。同樣按照30%的首付,70%的按揭貸款,買房資金總額達到6萬億元人民幣。按照保守估計,到2014年中,房價上漲為3倍,總金額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同樣道理,如果能夠賣掉房產,償還8億元房貸和相關融資成本,外資能夠剩餘10萬億元人民幣。
2009年之後,大量游資進入中國,即使中國外儲進行各種揮霍和撒錢,外儲總量還繼續增加2萬億美元。即使按照極為保守估計,1萬億美元(按照均價達到6.5萬億人民幣)進入房地產,按照30%的按揭,70%的按揭貸款,炒房資金達到20萬億元。即使按照一倍的升幅,房價總值也達到40萬億人民幣。如果能夠賣掉房子,償還掉20萬億的貸款和財務費用,外資仍然能夠剩20萬億元人民幣。
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一旦金融類外資開始大規模撤出,中國樓市將完全垮塌,而外儲面臨重大衝擊。在上述數字中,會有一些重複計算的部分。因為,隨著中國樓市達到高位,以及人民幣升值到高位,一少部分外資開始撤出。其中,一部分由中國國內資金接盤,另外一部分由新進入的外資接盤。不過,由於上述數字估計較為保守,所以外資在中國房地產中的比重只多不少。而如果將上述幾個數字相加,就可以看出,按照2014年中的房地產市價,外資持有的房地產總值達到118萬億元人民幣左右,也就是與中國貨幣總量M2相當。如果外資能夠將房地產全部拋售,償還43萬億左右的按揭和利息等財務費用,外資能夠得到70萬億的利潤,按照6.3的利率,合11萬億美元。
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兩個關鍵問題:1、大量外資在樓市被套牢,雖然外資的房地產從市價的角度實現極大的增值,但是這些房地產賣不出去。因為,如果想賣掉的話,必須消耗掉社會中的所有人民幣,而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隨著社會中的資金日益緊張,外資作為市場中的主力,哪怕有風吹草動,都會引發整個社會的緊張。例如,李嘉誠拋售上海、廣州和南京等地的幾處物業,引發整個市場的轟動;而其子李澤楷在2014年4月,以57.5億元人民幣(9.28億美元)拋售北京三里屯的盈科中心,再次引發轟動。其拋售價格為3.38萬元/平方米,遠遠低於市價。從李嘉誠和李澤楷拋售的過程可以看出,即使有中國政府以資金托市,避免李嘉誠離開所造成的恐慌,但是李澤楷的拋售價格也說明資金難以退出。而李嘉誠在中國大陸具有龐大的土地儲備和大規模的房產項目,才剛剛拋出不多的物業,就已經市場對於房地產大戶離開市場極為緊張。而更多的外資地產基本不會有大陸政府接手,如果一旦開始離開中國樓市,只能不計成本地拋售。問題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狀況是買漲不買跌,而且外資擁有的房地產規模過於龐大,拋售的結果是只能有少部分資金能夠逃離,而大多數資金被套牢。
2、對外儲形成重大衝擊,在2014年4季度,房地產下滑的大勢已經不可阻擋,資金日益急迫逃離房地產。從時間上,李嘉誠從2012年就已經開始逐步撤離大陸,而其它部分先知先覺的外資最晚也從2013年開始撤離。這些外資採取各種措施拋售房產,包括大幅降價的方式。即使拋售的房產是其持有量的十分之一,也達到近12萬億人民幣。隨著這些資金逐步換匯離開中國,對中國外儲形成越來越大的衝擊,加速外儲枯竭的進程。
聚焦中國市場的外企實體,對外儲形成最致命的威脅。在2009年之前,外企開始布局中國,大量外資進入中國。最初外資並沒有佔據主要市場,而是聚焦於中高端。 因為,在4萬億經濟刺激推出之前,社會民眾手中有大量現金,而政府和權貴財富仍然相對較少。民眾消費的特點是精打細算,所以首先選擇價格低廉、質量尚可的產品。在這樣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中國本土企業通過一次次價格戰,普及各種產品,得到廣大的市場。從1990年代的彩電、洗衣機、電冰箱、空調等價格戰,到2003年之後的低價手機佔領市場,以及低價國產汽車開始進入家庭,都是在民眾手中有一定現金消費力的情況下,形成的市場模式。
不過,外企的特點是,初期主要聚焦高端市場,以高技術、高質量、人性化和高品牌廣告效應等等綜合優勢為立足點,將產品賣出高價,獲得市場中的大部分利潤。當外企佔領中高端市場後,繼續進行布局,再進入中端、甚至中低端市場,佔領主要市場,壟斷整個市場中的利潤。例如,在功能手機市場爆發性發展初期,波導、夏新、TCL、聯想等眾多國產廠商進入手機市場,以低價在中國普及手機的使用。經過數年的市場發展後,手機使用已經深入人心。諾基亞和三星等外資手機廠商開始大舉推出中低端手機,進入銷量龐大的中端和中低端市場。很快,外資手機廠憑藉高質量和較好的外觀,大舉佔領市場,擊潰設計醜陋、質量低劣、多次返修的國產品牌手機,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與手機的模式類似,外企通過先戰略布局,進而獲得中高端市場,再大舉進入中端、乃至中低端市場的方式,逐步增加市場份額,壟斷市場中的絕大多數利潤。另外,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中國企業的質量問題持續被曝光。越來越多的民眾總結出,外國產品要錢,中國產品要命。所以,中等收入以上的人們寧願多花一些錢,都要購買質量相對可靠的外資品牌產品。而在2009年前,外企佔領中國市場只是預演,為席捲中國市場打基礎。
在4萬億經濟刺激後,外企真正開始席捲中國市場。中國經濟刺激的結果是,鐵公基全面大規模展開,同時房地產價格暴漲,房屋建設也如火如荼。 大致上,鐵公基建設從兩方面支持外企業務:1、鐵公基建設本身,在鐵公基的建築過程中,高鐵相關設備、各種工程設備、大量特種材料和零部件,都需要進口,或者從外企在中國的工廠購買。隨著鐵公基建設全面鋪開,市場中的銷售和利潤日益向外企集中;2、鐵公基建設回扣,在中國政府各級權力機構中,負責人通過在鐵公基建設中拿回扣,以獲得個人私利。在相當一部分的建設中,40%的工程花費,都以回扣的形式進入個人賬戶。當少數人獲得巨額資金後,不會選擇買中國本土品牌的產品,而是直接到歐美和香港等地,購買各種小型奢侈品。對於汽車等具有一定體積的奢侈品,則直接購買進口產品。網上出現過多次曝光,級別較低的官員經常換表,而每塊表價格數萬到書數十萬元不等。只要看價格就知道,這些手錶是瑞士產品,往往在出國旅遊時購買。另外,一些不能得到很多回扣,但是有一定收益的個人,則購買外資品牌在中國生產的產品。這些人數較多,因此雖然每個人的消費能力較為有限,但是總體購買數量可觀,而且部分購買進口產品,還有大部分購買外資品牌在中國生產的產品。
同樣道理,隨著房地產價格暴漲,同樣從兩方面給外企創造巨大的成長空間:1、房地產建設大量使用外國品牌的產品,尤其在中高端地產中表現更明顯。 其中,一部分高端產品直接從國外進口,而其它的大部分產品則從外資品牌供應商。 2、房地產利益鏈條的消費,隨著房價大幅上漲,房地產公司等主要利益環節都獲得好處。而這些人在突然更有錢後,同樣在購買進口產品,或者外資品牌的產品。所以,隨著鐵公基的展開,進口產品和外企品牌產品的需求急劇擴大。
隨著經濟變化,外企對於市場的壟斷力量越強。隨著鐵公基的規模越來越大,鐵公基本身對於外企產品具有很強的購買力。而鐵公基的結果是,各種稅費越來越多,直接將增加的成本轉嫁到大多數人的身上,變成更多人的經濟負擔。而隨著房價上漲,中國民眾普遍對於農村蓋房和城市買房的熱情日益高漲。無數人將自己的積蓄花光後,再進行按揭貸款,購買房屋。相對有錢的人則買兩套以上的房子。而且,隨著房地產價格日益提高,城市的生活成本日益高昂。而這些行為都意味著,少數鐵公基和房地產利益鏈條上的人們,變得越來越有錢,之後消費更多進口和外資企業的產品;同時,大多數民眾在高價買房之後,面對各種生活費用日益增加,消費能力日益減弱。民眾消費能力減弱的結果是,中低端產品市場日益狹小,本土企業面對成本日益增加的局面,境況越來越艱難。在2011年之後,中國社會資金鏈斷裂程度日益加深,除了外企之外,絕大多數經濟體都在面對虧損日益嚴重,欠債越來越多的狀況。很多經營多年的企業,面對越來越高的各種費用成本,已經逐漸減少的收入,覺得難以承受,因此關門或者轉讓企業。當企業收入減少、難以維持時,自然會減少相應的消費,並且減少雇佣人員。而這些企業和人員的消費主要集中在中端以下的市場,意味著本土產品的市場日益減小。
隨著經濟轉差,整個社會形成系統的利益輸送鏈條,支持外企的業務發展和獲利。在經濟困難的狀態下,社會民眾由於缺乏對社會經濟的正確認識,貧困的速度反而在加快。無數缺乏經營能力的中國人反而受到宣傳輿論的影響,紛紛拿出自己十幾萬或者幾十萬的積蓄,開商店飯店等小營生進行所謂的創業。而這些人的共同命運是,開一段時間後,發現虧損嚴重、而且越虧越多,只能在快虧光時轉讓。如果對這些人進行所謂的創業虧損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普遍的特點,一是房租水電等各種費用大幅上漲,二是各種稅收和非政府部門費用急劇增加。兩者成本急劇增加,壓垮大量商店飯店等業務。而房租增加反過來支持房價堅挺,再支持房地產利益鏈條;水電油氣等費用上漲,背後是央企更凶狠壓榨社會;稅收和其它費用背後,是政府盤剝日益嚴重。當大量做小生意的民眾把錢虧光後,只能削減一切消費、甚至節衣縮食;同時,房地產利益鏈、央企和其它國企、以及政府部門弄到更多的錢後,積極進行各種中高端以上消費,而消費目標自然集中在外企品牌的產品上。隨著資金鏈斷裂日益加深,社會中的欠款狀況日益嚴重。而在社會中,最主要的負債人是政府、央企和房地產利益鏈。或者說,這些本來在社會中賺錢最多的單位,反而欠錢也最多。當然,這些單位隨意對私企欠錢,讓無數私企損失慘重、甚至傾家蕩產。但是,由於外企實力雄厚,而且銷售制度嚴格,所以往往是現款現貨,反而不被欠債。從創業熱潮和欠債不還的利益鏈可以看出,房地產、央企和政府通過各種方式,一方面對客戶進行盤剝,索要更多的錢;另一方面對供應商壓低價格,並且大量欠債不還。不論哪種方式,都導致社會民眾日益貧困,本土的中低端市場日益狹窄。同時,房地產、央企和政府大規模進行繳費,將錢大量花到進口產品和外資產品上,給中高端外資創造更大的市場。
經濟日益惡化的結果是,外企的壟斷地位日益加強。房地產、央企和政府的花費日益龐大,即使加大對社會的盤剝,資金收支也捉襟見肘。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地方政府開始鼓勵高利貸的擴張。大致上,大多數高利貸的資金方向都流向房地產,還有一少部分用於支持即將倒閉的本地實體企業。而在高利貸的運作的過程中,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是,高利貸的中間環節很容易賺錢。這些人賺錢後,頭一件事往往是購買豪華車。其中,高利貸頂層人員往往購買上百萬、甚至數百萬的豪華進口車;而中間層的人員則大都購買幾十萬的寶馬、奔馳、奧迪等合資車。同樣道理,越是經營困難,需要到處借債的私營企業,往往也越需要購買豪華汽車:一是通過展示豪華汽車,顯得自己有實力,可以借到更多的錢;二是在需要還債時,用豪華車高價抵債。所以,越到經濟難以運轉,旁氏騙局到後期的時候,人們越需要購買外企產品,給自己撐面子。從整個社會的角度,撐面子結果導致社會奢侈風氣蔓延,不進行奢侈消費、似乎就沒有生存意義。而奢侈風氣的結果是,不論社會中的政府、央企、房地產和民眾,資金消耗日益增加、收入日益減少、負債日益沈重,手頭現金捉襟見肘。而資金經過持續的消耗循環,日益集中在中高端產品和奢侈品領域,也就是資金日益集中到外企手中。尤其以汽車業為代表,合資車已經佔據汽車市場的絕對主力,本土汽車品牌市場市場份額快速萎縮,更不用說合資車與本土汽車的價格與利潤差距。
實體外企在積累越來越多的現金。在外企對中國市場的壟斷程度越深,其收入和獲利能力也越強。從經濟運行的角度,每當貨幣經濟進行一次循環,外企因為其超強的利潤創造能力,形成一部分利潤積累。在下一個經濟循環,外企再進行一部分利潤積累。從2009-2014年的6年期間,外企已經實現多次的業務循環,並且形成6個階段的利潤積累。如果按照統計數據,外資企業投資到中國的資金達到上萬億美元。 而這些資金進入中國後,中國的銀行系統往往配套貸款,放大外企的操作規模。而外企經過前5年左右的戰略布局,以及後6年的發力,獲利已經極為豐厚。而實業外企獲利的表現,與金融類外資的表現有明顯的不同。金融類外資主要投資在房地產,如果房地產無法賣出變現,就意味著被套牢,所有所謂的增值只是假象。而實業型外企的獲利則是實實在在,而且具有相對嚴格的資金管理。在利潤積累的過程中,外企不隨意進行投資,而是更多集中於現金或者准現金資產。在美國,Google、微軟和蘋果都積累了數百億到上千億美元的資金,除了少數最優質長期債券之外,這些積累主要集中在現金和准現金上。而這樣較為嚴格的資金管理,讓外企持續保持資金的成長。
實體外企擁有的現金,直接對外儲形成摧毀性的威脅。在中國社會中,民眾在買房炒房、創業致貧、高利貸到處爆破後,手中的現金已經所剩無幾。同時,隨著房地產成交冰凍,不論政府、房地產商、還是建築單位,資金狀況也極為困難。本土出口企業早已經利潤微薄或者虧損,並且開始大規模倒閉。而雖然國企具有較強的資金吸血能力,但是隨著大宗產品價格暴跌,以及綜合成本上升,企業的現金也在大量流失,一部分企業在大規模降薪和欠薪。而在國內各個經濟單位的貨幣量大幅減少的情況下,中國貨幣總量繼續增加;這個反差意味著,實體外企的現金在加速積累。按照實體外企的盈利能力,進入中國5-10年之後,在銀行融資的槓桿支持下,再考慮到人民幣的升值效應,外企的投資回報可以輕易達到5倍以上,也就是坐擁合5萬億美元以上的人民幣現金。而且,如果對整個社會資金狀況進行觀察,全社會的資金狀況都極為緊張,甚至連權貴的吸金能力都在顯著下降;而只有外企在默默地壟斷更多的市場,賺取更高額的利潤。考慮到這些因素,實體外企的資金量還可能超過5萬億,達到5-10萬億美元的區間。 而這個規模意味著,一旦面對中國市場的實體外企感覺到市場的危險,開始紛紛撤離中國時,很快將衝垮中國的外儲,大多數外企手中的人民幣成為廢紙。
綜上幾個部分的外資狀況,就能夠總結出外資對中國經濟的決定作用。在中國企業的國際債務問題上,雖然中國企業可以賴賬,中國政府視而不見,但是將直接導致世界對中國經濟看法的逆轉,導致中國無法繼續吸引資金,中國外資依賴的陷阱將被暴露。外企出口工廠已經難以維持,外企越來越堅決果斷地撤回國內,或者搬到東南亞等國家。
外企工廠撤走的結果不僅僅是中國出口能力隨之消失,還將帶走相當一部分外匯;外資金融投資既影響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又影響中國外儲。隨之外資對中國金融市場認識轉變,開始大規模撤離房地產,一方面將導致房地產價格崩盤,另一方面對外儲形成重大衝擊。而針對中國市場的外企實體通過壟斷市場,獲得壟斷利潤,坐擁巨額現金。隨著中國經濟全面崩潰,中國市場消失,外企實體也加劇撤離,將對外儲形成摧垮性的作用。 (待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