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圖片來源:Pexels)
古人沒有鐘錶,也沒有手機,那他們是怎樣計時的呢?原來,他們是運用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
「一炷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那個時候的香皆為手工製作,而且有一定的標準。一柱香燃盡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又稱為「更香」。
仔細想想,在古代,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雖然也有日晷、漏壺等工具,但是以香計時,不受白天與黑夜的影響,攜帶方便,製作簡單,而且還能營造氣氛。
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是一般來說,時間約莫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除了「一炷香」,還有一盤香、一爐香。人們還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荒」。
唐宋時期,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裡,做成荒文「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荒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人們還在香荒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百刻香」又稱為「香篆」。「百刻香」常被道觀、寺院用作計時器。此香始於唐代,流行於宋代時期,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
宣州時刻記載:「(宋代)西寧葵醜歲,時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曉,又增置午夜香刻。」李清照也曾於《滿庭芳・小閣藏春》中提及,「篆香燒盡,日影下帘鉤。」可見在宋代,用香篆計時曾廣為流傳、盛極一時。
用香計時,不可不謂為古人智慧的結晶!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