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碑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堅石或樁,其主要作用有三:
一是立於宮廟前以觀日影、辨時刻。《儀禮•聘禮》曾說:「上當碑南陳」,鄭玄的註釋就是:「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也」。
二是豎於宮廟大門內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初是指古代天子或諸侯在舉葬時,下棺的用具。
最早的碑上有圓孔,施轤轆以繩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現在工地上上樓板所用的叼板機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時往往運用大木來引棺入墓,然而這個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豐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製的,漢代以後才改用石頭。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使用這個大木(豐碑)來牽引自己的棺材。
《周禮》有記載:「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所謂「公室視豐碑」,就是公室成員死後,要用以大木立於墓壙的四周,上設轆轤,用以下棺於壙。該規格本來為天子之制,後來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對於豐碑的使用範圍仍然有著嚴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之後,公輸般勸說季康子用豐碑來下棺,結果就遭到了別人的一番挖苦(事見《周禮•檀弓》)。
顯然,所謂的豐碑在當時的語境之下,就是一種特殊的葬禮規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後來發展到公室成員,再往後發展到諸侯亦可用。後人沿襲了此種習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開始學習使用起了「豐碑」。他們在自己親人的墳前立起了石頭。只是他們忘了原來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記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後來有人開始在光禿禿的石頭上刻字記錄父輩的功績,這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墓碑。從某種意義上說,武則天的無字碑倒是歪打正著,有點符合古代禮儀的要求。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