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需謹記,百善孝為先。(圖片來源:Pixabay)
在《雜寶藏經》有一段故事。「佛在王舍城,告諸比丘,於父母所,少作供養,獲福無量,少作不順,獲罪無量。」
慈童女不願失信,離母入海取寶
我於過去久遠世時,波羅柰國,有個長者子,名叫慈童女,其父早喪,家裡又貧,慈童女侍母極孝,日作勞力,割草賣薪,日得兩錢,奉養老母,因勤工作,日得四錢,以供於母,逐日增加,日得八錢,供養於母,為人忠實,人多信賴,獲利轉多,日得十六錢,奉給於母,眾人見其聰明,經營有方,便勸之言:「汝父在時,常入海取寶,汝今何不入海採寶?」
慈童女聞是言,而白於母:「我父在時,作何事業?」
母言:「你父在時,入海取寶。」
子言:「我父入海取寶,我今何故,不我入海取寶?」
母見其子,仁慈孝順,便戲言:「你也可去。」
慈童女一聽此言,認為他母親許可他去,便約諸同伴入海取寶。
一日,向母辭行,母對其子道:「我唯有你一子,怎可放你入海取寶。」其母說著,便拒絕其子的入海請求。
子對母說道:「母若先不許,我就不作此擬想,已先徵得母同意,設今不去,便失諸同伴信約,寧可立信而死,不可無信而生。」
母看子意堅決,阻之也是無益,趨前抱子而哭,說道:「待我死後,才可得去。」
慈童女為不失信故,便推開其母,同時又拔出其母數十根發,母恐兒得不孝罪,便放他去。
慈童女入山進城,二享良緣
慈童女離開母親後,就和同伴入海取寶,行到半路,忽然刮起一陣大風,遂失諸伴,又不識路,見有一山。至山頂,遙見有城紺琉璃色,飢渴困乏,疾向城中,爾時城中,有四玉女,擎如意寶珠,作諸使樂,而共來迎,慈童女帶著奇怪的心情,便問四玉女道:「你們為何所事,而來迎接於我?」
四玉女笑著,齊聲答道:「君有好大的福氣,能得在此城中與我們姊妹共用四萬歲的快樂。」
慈童女就在這裡住,和諸玉女同相取樂,但住了不久,便生厭離,遂舍她們而去,諸玉女感到無限遺憾,就帶著嬌瞋埋怨似地責備他道:「閻浮提(又譯南贍部洲)人,真是反覆無常,為什麼就這樣無緣無故拋棄我們而去呢!」
慈童女不顧她們嬌瞋,又不沉戀她們色相,決意和她們告別,向前而行,見一座頗梨城,有八玉女擎八如意珠,也作使樂,前來迎接,慈童女又覺得很奇怪,便問她們道:「你們為什麼這樣客客氣氣地來迎於我?」
八玉女嫣然地笑了,齊聲答道:「難得今日君臨,我們與君有八萬歲良緣,所以今日君到,就應該欣然相迎。」
慈童女知道了這段因緣,不客氣就在這裡住,但住不久,也生厭離,也和他們告別,諸玉女在這時似乎也領略到閻浮提人實在是靠不住,也感到無限的惋惜,就讓慈童女告別。
進白銀城與黃金城,續享良緣
慈童女別後,向前而行,進一座白銀城,有十六玉女擎十六如意珠,欣然相迎,慈童女又覺奇異,便問她們道:「你們也是這樣興高釆烈的來迎接於我,但我有何宿德,而受你們這樣厚禮相迎?」
十六玉女笑著,嬌聲一同答道:「君有好大福氣,堪受我們姊妹拱待十六萬。」這時慈童女自知有大福氣,但不知生平造何福德,而受此種艷福。不過,慈童女還是住下,接受她們殷懃的款待。不久,舊態復燃,慈童女又生厭離,接著又與她們辭別。
慈童女又向前行,至一座黃金城,城中有三十二玉女,擎三十二如意珠,欣然來迎,慈童女這時又感到很奇怪,內心卻作這樣想著:為什麼我這一向以來,我居然遇到這許多的艷遇呢?以是便啟口向她們問道:「諸位玉女:我今有何因緣,受到你們這樣厚禮相迎呢?」
三十二玉女欣然同聲答道:「這是君之宿福,我們與君有一段宿世因緣,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迎接,願君勿卻,接受我們的歡迎吧。」
慈童女知道了這段因緣,便在這裡住下。但住不多久,不知怎樣,又生厭離,想欲他去。他對諸玉女告辭,這時諸玉女狀似留戀,慨嘆萬端,便帶警告般的口吻挽留勸道:「君前後所住,均是艷境,受大快樂,恐君此去,就無樂境可言,以君不如在這長住,長期享受我們姊妹的福氣,此是吾等姊妹為君之計,才出此之良言,以免君後日之悔啊!」
進鐵城,竟入牢獄
慈童女在這時,雄心蓬勃,料想前面更有艷境可遇,就不理她們的勸告,毅然和她們辭別,向前而行,遙見一座鐵城,心生疑慮,獨自暗暗想道:外雖是鐵,內必有更好境界,以是不虞有他,向前漸進,到了城闕,一切情境,均是闐寂寂,並無玉女來迎,而此遭卻就出他意外,他又自信城裡必有更好妙境,以是再進,不知不覺進入鐵城,而城門自動關門,城裡火炎灼灼,熱不可近,慈童女張目一望,四處又是闐然無聲,並無一個玉女來迎,橫在他眼前的是一個面孔猙獰,頭戴火輪的鬼卒,慈童女看後,內心只感惴惴不安,已知此人非是善類,又知此間非是善處,顯然是一座牢獄。
在這情境之下,真是把慈童女嚇壞了,慈童女擬欲退出城門,但城門緊緊關閉,已無去路,那個橫眉惡凶的獄卒,步步迫近慈童女身邊來,在靜寂間,烘然一聲震響,那個火輪忽然飛在慈童女頭上,把慈童女壓得怪聲怪叫,又痛又熱,苦不堪言,那個火輪像磁質般,任慈童女出盡全身之力,總不能把牠擺脫,這時慈童女才知身陷牢獄了,這種意想不到的突擊,真是使慈童女料也料不到,也使慈童女莫名其妙。
獄卒陳述經歷之因果
慈童女為了要明白這種突擊的情形,所以不得不啟口問那個獄卒道:「獄哥!我戴此輪,何時可脫?」
獄卒答道:「世間有人,作其罪福,如汝所作,入海採寶,經歷諸城,時間又暫,然後當來代汝受罪,此鐵輪者,終不墮地。」
慈童女又問道:「我作何福,復作何罪?」
獄卒答道:「汝在閻浮提,日以二錢,供養於母,故得琉璃城,四如意珠,及四玉女,四萬歲中,受其快樂。四錢供養母故,得頗梨城,八如意珠,八玉女等,八萬歲中,受諸快樂。八錢供養母故,得白銀城,十六如意珠,十六玉女,十六萬歲,受於快樂。十六錢供養母故,得黃金城,三十二如意珠,三十二玉女,三十二萬歲,受大快樂。以拔母發之罪,今得戴此鐵火輪,不曾墮地,有人代汝,乃可得脫。」
慈童女又問道:「今此獄中,有人受罪和我相同否?」
獄卒答道:「百千無量,不可稱計。」
慈童女聞已,即作思惟:我因少意逆母,而拔母發,致受此罪,況世人大逆不孝,所受之罪,當比這更重,慈童女想到這,不禁毛孔悚然,慈童女為救世人之故,便發誓願:「願我代為一切眾生受苦。」
慈童女發是願已,頭上鐵輪頓然墮落於地,這時慈童女便駁問獄卒道:「你說此輪,不曾墮地,於今為什麼會墮落於地呢?」
獄卒一聽此話,不但不與辯駁,像野蠻地又不與他講理,一股瞋忿心用鐵叉打慈童女頭,慈童女驟時命終,即生兜率天。
爾時慈童女,是什麼人?就是當今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佛告諸比丘:「於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
看完此文,我們還敢不及時行孝?還敢對父母有絲毫不敬嗎?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