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4月17日訊】最近,我無意間讀了小學課本中一篇文章,名叫《祖國,我終於回來了》。文章講述的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導彈之父錢學森,他在美國擁有金錢、地位與名譽,但是他一聽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便決定放棄美國的事業回國工作。但美國當局不准錢學森回國,並將他關在小島上,錢學森並沒有屈服,他堅持鬥爭了五年終於回到了祖國。
事實上,這篇文章被選入小學課本由來已久,在我還上小學時,也在老師的指導下,充滿激情地朗讀過,甚至也被錢學森先生的愛國熱情感動過,對美帝的亡我之心憎恨過。
合卷之後,環顧四周,一片寧靜之中,是夜的深沉,時光彷彿並未荏苒,它凝固在了這篇文章之中,讓我恍惚地覺得,這外在的一切的變化都是虛幻,我們仍在一個謊言的迷宮中原地踏步。
關於他回國的決定,文章是這樣描述的:
但是,當他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立即決定放棄在美國的一切。他說:「我是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裡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有關他回國的經過,文章是這樣描述的:
美國當局聽說錢學森想回國,十分害怕,害怕他帶回航空新技術,使新中國的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就採用了卑鄙的手段迫害他。
當他歷盡艱辛回到中國後,文章飽含深情寫道:
1956年9月17日,錢學森登上了返回祖國的輪船,10月8日到達廣州。他含著幸福的淚花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博士從美國回到了祖國。到達北京的第二天,他就帶著全家人來到天安門廣場。望著雄偉的天安門城樓,他激動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國,現在我終於回來了。」
可以說,文章渲染了一種濃烈的「愛國主義」,且在字裡行間都浸透著錢學森的愛國情懷。它在告訴我們的小學生,錢學森是因為熱愛新中國、熱愛共產黨,才毅然決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優越生活,並冒著生命危險,投入到新中國的火熱建設中。然而,事情真是如此嗎?
有關錢學森回國的真正原因,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大量史料和檔案的公布,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比如張純如女士在她所寫的《錢學森傳(蠶絲)》中,就對錢學森回國的真正原因有過詳細且較為可靠的描述和分析。
通過查看大量的檔案和對錢學森在美國的師友、同事做的訪談,張純如女士為我們勾畫了一幅錢學森回國前的生活景象。
事實上,當錢學森在1949年夏天抵達加州理工學院之時,種種跡象均表明,他準備在這裡永久居住下去,他不僅接受了這裡的終身教授的職務,出任了設在此處的噴氣推進研究中心的主任一職,而且據他的朋友回憶,他還準備買個房子。
甚至在被懷疑為是共產黨員,接受美國政府調查期間,錢學森仍然希望通過努力讓自己能夠留在美國,甚至在遭到逮捕前,他還向美國政府遞交過希望入籍美國的申請表。其實,從本質上說,錢學森是一個羞澀、內向、天資卓越的科學家,他畢生都渴望在和平環境中工作,就當時的情況來說,美國無疑是他最佳的選擇。
那麼,是什麼因素促使他決定離開美國呢?用他的恩師馮·卡門的話說,是自尊心受到傷害讓他做出了這個重大的決定。在馮·卡門眼裡,錢學森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極其驕傲的人,而一連串的成功又助長了他的傲慢,使得他有些時候甚至表現得令人無法忍受。他因被懷疑是共產黨員而被剝奪了保密許可證,從此無法參與美國軍方的機密項目,這件事對他造成了巨大的侮辱,他覺得自己「丟了臉」。
而父親的催促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就開始收到父親錢家治的來信,一封比一封哭泣更急迫。父親催促他盡快回國,因為自己將接受一個胃部手術。很顯然,他也希望能夠與從未謀面的孫子孫女共享天倫之樂。這個因素對錢學森的影響可在他與移民局官員的談話中得到證實。
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政府對他所造成的傷害,比如監控、限制人身自由,逮捕,甚至驅逐出境,都在內心深處讓他感到憤怒和失望。因此,可以說美國政府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時代犯下的愚蠢的錯誤,才是逼迫錢學森離開美國,回到中國的真正原因。這當中的摻雜著那個時代的政治因素、民族因素、國家情感,個人現實等等,豈是一句愛國主義情懷能夠道盡的?
可以說,錢學森的回國是冷戰的一個絕佳反諷。他在美國接受教育並成長,留美經歷長達15年,甚至想過為這個國家效忠畢生。但因冷戰爆發,他才被強制遣返回中國,無奈地成為了中國核導彈與衛星的締造者。
在這裡,我有必要提一下張純如女士。有關她,許多讀者也許並不陌生了,她的《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以及她的自殺,都曾在國內引起過強烈的震盪。國人對這位36歲就英年早逝的華人女作家報以了深度地關切和崇高的敬意。南京市政府甚至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立起了她的塑像。
《洛杉磯時報》形容她是「最好的歷史學家和人權鬥士」,是「在美國成長的華裔青年模範」。她一生中共完成三本書,除了《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外,還包括《中國導彈之謎》和《華人在美國》。而這本《蠶絲 錢學森傳》正是她的第一部作品《中國導彈之謎》的中文版。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張純如女士做了紮實的材料蒐集。從美國政府和大學的檔案、公開出版物和學術雜誌中,從聯邦調查局、美國海關,甚至陸軍情報部門保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的檔案中,她盡一切可能地收集有關錢學森的材料。為了掌握一手材料,她不辭辛勞地採訪錢學森在美國的同學、老師,以及同事,遠赴中國採訪錢學森的親友和同事,甚至走訪了每一處錢學森曾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
因此,從這點上來說,我相信,張純如女士在這本傳記中所揭露的有關錢學森回國的真正原因是比較真實可靠的。倘若從人性的角度來理解,錢學森作為一個科學家,想留在適合自己事業的地方發展,也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的。只是,在那個政治為上的時代,他從一個追求個人價值的人,在政治的裹挾下,最後成為一個為集體背書的「英雄」,怕也不是他的所願。
如此,我便實在不明白,在如此的真相面前,我們的教材編寫者,為何還將一篇充滿謊言,烙印著深刻的冷戰思維、敵對情緒的文章選入小學的課本?倘若不是他們的無知或是閉目塞聽,便是他們的別有用心。他們大約以為,這是一篇絕好的培養孩子愛國主義精神的文章,能夠幫助培養「愛國」的順民。
不過,這種建立在謊言和仇恨上的愛國教育,注定是培養不出真正愛國的國民的。人性中某些好的品質,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都是相通,對美好事物,比如對自由、誠實、平等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的追求。世界的進步正是根植於這些人性中美好的共性的發展。
所以,類似於《祖國,我終於回來了》這樣的文章,還是早點滾出課本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