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文武兼備的一代明君,他留下不少詩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中華歷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文治武功兼備、雄才大略、愛護百姓的聖明君主。康熙皇帝雖然是滿族人,但他通曉滿、蒙、漢多個民族的語言,他的書法、詩詞俱佳,文學素養極高。在這些詩詞中,康熙皇帝熟練的運用漢語的典故和修辭方法,吟詩作賦,出口成章,表露出康熙皇帝運用漢語言的水平極高。
康熙皇帝的詩,題材廣泛。這些詩詞可以說是康熙皇帝平生的一個記錄。既記錄了康熙皇帝為治理黃河南巡的情景;又記錄了康熙皇帝為國效力、征戰沙場的情景;又記錄了康熙皇帝遊覽寺廟、對神佛的恭敬。
康熙皇帝的詩,大氣磅礡,意境高遠。讓人讀來,回味無窮,是不可多得的帝王詩詞中的佳作。
以下是康熙皇帝幾首寫景托物言志的詩,讀者可以從中品味這位千古一帝的偉大情懷。
(1)澄海樓
危樓千尺壓洪荒,聘目雲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歸領袖,往來萬國奉梯航。
波濤滾滾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閬苑蓬壺何處是?豈貪漢武覓神方。
這首詩大意說:險峻的山海關城樓,高高矗立在荒涼的大地上,俯鎮汪洋大海。極目遠望,水天一色,雲霞接入煙波遼闊的大海。這裡的大海吞吐著百川河流。來朝的萬國,從這裡通航。波濤滾滾,讓人感到乾坤之大。夜空群星璀璨,閃耀著清冷的光輝。蓬萊仙境在何處?不用像漢武帝那樣去尋找了。
這首詩是康熙八年九月寫的。那時康熙皇帝僅十八歲,卻流露出君臨天下、躊躇滿志的心情與氣魄。此詩寫得很有氣勢。作者視角從山海關城樓,向遠處拉伸到海平面,思維又延伸到乾坤的廣度,發出了此地如同蓬萊仙山的感嘆。此詩,氣勢宏大,具備吞吐萬象的氣度。
閬苑(làng yuàn):傳說閬苑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常用來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蓬壺:蓬萊,古代傳說中的海中仙山。
(2)登澄海樓觀海
朱欄畫棟最高樓,海色天容萬象收。
海底魚龍應變化,天中雲雨每蒸浮。
無波不具全潮勢,此日真成廣漢游。
仙客釣鰲非我意,憑軒帷是羨安流。
這首詩大意說:在山海關雕樑畫棟的那座最高的樓上,我倚著朱欄,看到海天一色,氣象萬千。海底龍騰魚躍,天空中雲霧蒸騰。若沒有洶湧的波濤,就不具備海潮的氣勢。這一日,真成了自在的傲游。過著像仙人釣鰲的世外生活,不是我的本意。臨窗垂目,我只是傾慕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百姓過上安寧的生活啊。
康熙皇帝的詩作善於借代和用典,這得益於他博覽經典、通曉歷史。康熙皇帝的七言詩基本上遵循了律詩的規則,用詞考究對仗工整,又富有音律美感。對於借代的運用恰到好處,通俗易懂又顯得別具一格。以古喻今,彰顯了康熙皇帝熟諳歷史、學識淵博的素養,作為一國之君,能夠做到以古鑒今,治國有道,是國之幸、民之福。
比如:這首詩的「釣鰲」就是一個典故。龍伯釣鰲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之一。
(3)彈琴峽
琮琤流水意,彷彿似鳴琴。
曲度泉歸壑,聲兼峽泛吟。
空山傳逸響,終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會素心。
這首詩大意說:彈琴峽流水湍急,叮咚作響,彷彿琴聲。水流曲折的流向溝壑,流水聲在峽谷間迴盪。空山傳出飄逸的響聲,奏出清音。出宮在外巡行,不坐在金鑾殿上很久了,清泠的流水正好和素淨的心境相合。整首詩描繪出清泠曠遠的意境。
(4)詠幽蘭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這首詩大意說:蘭花的婀娜的花姿,襯著修長的碧葉。清風吹來,難以遮住深谷中的幽香。即使沒有人摘取,把它作為佩飾,它依然自在的散發著芳香。作者托物言志,以蘭花不求人摘取、靜然自放,比喻不求人欣賞、自己保持高潔的情操。
(5)御製詩一首
雨過風來緊,山塞花落遲。
亭遙先得月,樹密顯高枝。
「亭遙先得月,樹密顯高枝」一句,蘊含著深深的哲理。亭子遙遙的遠離人間的喧囂,不是離天空中的月宮更近、更容易得到先靠近月宮的便利嗎?位於更高處的高枝不也是需要茂密繁盛的樹木來烘托、才顯出它的高嗎?高枝離不開密樹,人也是需要與有很多不如自己的人配合,才能做成事啊。
(6)曉發虛谷
帷宮雨後納新涼,虛谷風來百草香。
萬里晴雲任舒捲,憑高但見碧天長。
這首詩大意說:雨後的行宮,清新涼爽。空谷裡吹來青草的清香。萬里晴空任憑雲卷雲舒。站在高處,只見藍天廣闊。抒發了作者見到天地廣闊的喜悅心情。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