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近濕如蒸」 夏季常見症狀及應對(組圖)
暑近濕如蒸,夏季常見症狀及應對。(網路圖片)
酷熱暑天一般被稱為伏天,常指七月至九月間。暑、熱也《說文》中形容這樣的氣候: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盛夏時節,暑熱難耐,熱甚人喜冷飲、食生瓜果,因入夜難眠乘風納涼,有人露宿陽臺,有人在空調冷氣或風扇下過夜。而這時天氣炎熱人易汗出、陽氣外泄、毛孔奏裡開。中醫有六淫致病之說,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致病邪氣乘季節氣候的變化侵犯人體導致生病,夏天氣候又熱又濕,暑邪濕邪易趁機作亂。
最常見的症狀
傷暑者多有頭痛、發熱、口渴、汗多、身倦等現象;感受外在溼邪者多有身體睏倦、寒熱自汗、關節疼痛或肢體浮腫等表現,是外濕由肌表侵入所致;而出現胸悶、嘔逆、脘腹脹悶、大便軟瀉等症狀,多是內生溼邪,由貪涼飲冰水,吃生冷瓜果,飲酒嗜茶等影響脾胃水濕運化,內生溼邪所致。
最常用的方劑
在夏季炎熱的太陽底下或高溫環境中滯留過久傷暑者,需多補充水分及鹽分的流失,同時可用清熱解暑的方藥,如白虎湯、竹葉、西瓜翠衣、六一散、黃連等,甚或配合沙參、麥冬、石斛等益氣生津。
不同類型的應對方
濕邪多因空氣中濕度過高所引發的不適現象,這種情況可以芳香化濕、苦溫燥濕為主,藥用如藿香、佩蘭、蒼朮、厚樸、半夏或用藿樸夏苓湯加減治療;
內生濕邪者,表現以與腸胃有關症狀為主,其治療以燥濕清熱、辛開苦泄為原則,常以藿香、蒼朮、厚樸、半夏與黃芩、黃連、山梔等藥物配合治療
暑邪常與濕邪相結合,稱為「暑濕」,其表現為長期低熱、四肢睏倦、頭痛頭暈、食慾不振、胸悶、噁心嘔吐、腹瀉不暢、小便色深。暑濕的治療當以清暑化濕為主,常以藿香、佩蘭、青蒿、六一散、厚樸、茯苓、半夏與黃連、黃芩、或香薷配合治療。
此外,現代人由於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多見脾濕痰盛體質,再加上飲食冰水寒涼、多呆在空調環境下,室外活動減少,高蛋白食量減少,加重體內營養攝入減少,代謝緩慢,出現困頓勞累,甚者頭暈目眩,治療上除了上述方劑、草藥外,盡量改變生活方式,矯正不良習慣,夏季還要注意多食姜除濕祛煩。
姜的吃法:煮薑、紅棗沖茶飲;做菜煲湯佐以姜;食海鮮時伴熱薑茶,若在家自已煮食海鮮最好多放薑蔥,加小酸紅椒,有除濕斷醒暖胃醒脾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