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馬的祟奉與祭祀起源很早。民間的「馬王爺」是金日磾,原名為日磾,為匈奴休屠王之長子。(圖片來源:Unsplash)
今日是農曆六月二十三日,是馬神聖誕,這是自清代所訂定下來的日子。先來說說這種與人類關係親密的朋友吧。
馬勤勞、勇敢、忠誠、高貴、堅毅頑強、奮發有為,在生產、運輸、戰爭等許多方面,都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我國古代,馬還是民族生命力和進取心的體現。以馬為代表的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因而我國自古就有崇馬、敬馬、愛馬的優良傳統。與此傳統相適應,在人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也產生了許多與馬有關的習俗。
敬馬不忘祭馬神
馬在歷史上為耕戰之必備,故中國古代對馬的祟奉與祭祀起源很早。《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載,早在周代,官方就規定了祭祀馬神的制度。春祭馬祖,馬祖古人指天駟星,即房星。《孝經說》:「房為龍馬」,即古代傳說中的瑞馬、俊馬。故房星為馬祖。夏祭先牧,先牧即最早騾化野馬之神;秋祭馬社,馬社是廄中之土示,「阜廄所在,必有神焉。」冬祭馬步,馬在廄,必存其神,使不為災,故冬祭馬步神。《周禮.夏官.校人》亦說:「校人掌馬之政……春祭馬祖,執駒;夏祭先牧,頒馬攻特;秋祭馬社,臧僕;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先牧是開始教人養馬的神;馬社是開始教人用馬的神;馬步是能給馬帶來災害的神。對如此多的馬神進行祭祀,一年四季香火不絕,正說明馬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異常重要。
歷朝歷代的祭馬
隋制則以四時祭馬神。隋煬帝大量七年(611年),設壇祭馬祖,命有司祭先牧及馬步。唐制以四時祭馬神,四時之祭,並於大澤。遼代亦有馬神祭典,聖宗統和十六年(998年)五月,祭白馬神。宋代以馬祖等馬神祭典為小祀。圖代洪武二年(1369年),帝命筑壇於後湖祭祀馬祖、先牧、馬社、馬步諸神。洪武四年,蜀地明升獻良馬十匹,帝又命祭祀馬祖。明成祖朱校遷都北京,即命在蓮花池建馬神祠,由官方禮祭。明初養馬本是官牧,國家設有太僕寺、行太僕寺、苑馬寺和群牧監等機構,專門管理馬政,由軍隊養牧。後則「編民養馬」,論戶養馬,稱為「馬戶」,所養之馬瘦或死或末懷上駒,皆受處罰,以致民間的馬神祟奉十分盛行,加之官方提倡,馬神廟遍佈各地。至清代,規定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為馬神祭日,「凡營伍及武職,有馬差者,蓄養車馬者,均於二十三日以羊祭之。」
民間的「馬王爺」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的金日磾(左)與休屠王(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民間通常祭的馬神,名叫「水草馬明王」,俗稱「馬王爺」。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祭品只用羊。傳說他是西漢時降漢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他身高八尺二寸,容貌威嚴凶猛,漢武帝時官拜馬監,後又升為侍中駙馬都尉,因其篤實忠誠,深得武帝賞識。民間將他封為馬神,或許與他曾擔任的職務有關;同時又將他描繪成「四臂三目,猙獰可怖」的樣子,因此民間廣傳「馬王爺三隻眼」,更使他顯得神通廣大,凜冽難犯。
這位馬神本領大,擔負的任務也重。他既是居家保護神,又是行業祖師爺。舊時,養馬的、用馬的、販馬的以及磨油的、磨面的、做豆腐的等行業,甚至軍隊,都供奉馬神為祖師爺。至於一些與馬關係不大的醬園、糕點舖等作坊商店,也將馬王爺奉為行業保護神,外行人莫名究竟,或許與他神通廣大、樂於助人有關。
對馬神的祭祀
對於馬神的祭祀,歷代官府都制定了一定的規章制度。如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命祭馬祖諸神,由太僕寺主持。清代祭馬神之風更加興盛,且分官祭、民祭兩種,還規定了祭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凡養馬、用馬者,均用羊祭祀馬神。這種祭祀的廣泛性,也使馬神廟遍佈各地。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說:「今北方府州縣官凡有馬政者,每歲祭馬神廟,而主祭者皆不知所祭之神。」從文中可知,有些人還沒弄清祭祀何神,就按照習慣到馬神廟去祭拜。這從另一側面反映了當年祭祀馬神的人員之多和普及面之廣。
此外,從漢代開始,還將每年農曆正月初六定為「馬日」。據說這一天,可視天氣陰晴占卜出當年養馬的興衰,晴主育,陰主衰。人們都盼望這天天氣晴和,以利養馬。這天人們要精心餵養馬匹,不能打罵、殺戮,以求養馬業興旺發達。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