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又見勸學!虞世南至誠勸學篇(圖)

 2016-10-31 2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虞世南圖像。(網路圖片)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父親虞荔,於陳朝任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虞世南的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始興王咨議,都有很高的名望。

篤志勤學 終成大家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勤學苦讀,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精思不懈,有時十多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他又與和尚智永同郡,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王羲之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精妙真傳,由此名聲更大。

《全唐文》記載,虞世南「歷官陳隋,復事竇建德。」陳朝滅亡後,虞世南與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師長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時,當時的人把他們比作西晉的陸機與其弟陸雲。晉王楊廣與秦王楊俊徵召的文書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親年老為藉口,堅決推辭,楊廣命令使者去追他們。大業元年(605年),虞世南接連被授為秘書郎,升遷為起居舍人,卻清貧節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

江都之變時,宇文化及反叛殺君,虞世南請求替兄受死。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敗被斬 ,隨軍的虞世南被竇建德抓獲,竇建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後,虞世南被授任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十月,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虞世南被授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詔告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貞觀七年(633年),虞世基轉任秘書監。唐太宗器重他的博識,常常在處理軍政大事的間隙,召世南在一起談經論史。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太宗曾對侍臣說:「朕借閑暇的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未嘗不惆悵惱恨,他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有什麼不能治理。」

太宗曾令虞世南寫《列女傳》用來裝屏風,當時沒有底本,虞世南默記刻寫沒有錯一個字。有一次太宗出行,有官員請示要將書籍、公文的副本裝到車上帶著。太宗說:「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書。」聽聞虞世南去世後,太宗悲傷哭泣說:「宮裡藏書和著書之處,再也沒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虞世南文章婉縟,文辭婉曲繁富。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虞世南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死後的幾年,唐太宗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

通靈感物 賢哲勸學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喻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虞世南雖然成就非凡,仍然刻苦勤學,並著有《勸學篇》:

自古賢哲,勤乎學而立其名。若不學,即沒世而無聞矣。且會稽之竹箭,湛盧之斷割,不括而羽之,不淬而礪之,終不見利用之材耳。羲之云:「耽玩之功,積如邱山。」張芝學書,池水盡墨。當其雅趣,求彼真意,無圖其形容,而滯於體質。此貴乎志意專精,必有誠應也。余中宵之間,遂夢吞筆,既覺之後,若在胸臆。又因假寐,見張芝指一道字用筆體法,斯源也。足明至誠感神,信有征矣。故羲之於山陰寫《黃庭經》,感三臺神降。其子獻之於會稽山,見一異人披雲而下,左手持紙,右手持筆,以遺獻之。獻之受而問之曰:「君何姓字?復何游處?筆法奚施?」答曰:「吾像外為宅,不變為姓,常定為字,其筆跡豈殊吾體耶?」獻之佩服斯言,退而臨寫,向逾三歲,竟昧其微。況乃不學乎?羲之云:「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夫道者,學以致之。飽食終日,而無所用心,則去之逾遠矣。不得其門而入,雖勤苦而難成矣。今立以君臣之體,類以攻戰之勢,將以近而喻遠,必因筌而得兔。務欲成其體要,啟其戶牖,庶將來君子,思而勉之。

試譯文如下:自古賢哲,因為勤學而立名。如果不學,就終身默默無聞了。況且會稽山的竹箭,湛盧寶劍的斷割,不扎束它的箭羽,不淬煉而磨礪它,永遠看不到它是可用之材啊。王羲之說:「耽玩之功,積如邱山。」是說耽溺玩樂的時間,積累下來就像山一樣。

張芝學習書法,一池子的水都變黑了。我有學習張芝書法的雅趣,尋求它的真意,不曾想知道他的形體容貌,感覺體質內有凝滯。學習貴在志意專精,必有心誠感應。我半夜的時候,就夢到吞了一支筆,睡醒覺之後,好似筆還在胸膛。還有一次不是真的睡著了,看到張芝指著一個「道」字講解用筆體法,這就是根源了。足以明白至誠可以感應神靈,至信可以得到驗證。

所以王羲之在山陰寫《黃庭經》,感到三臺神降臨。他的兒子王獻之在會稽山,看到一個奇異的人披雲而下,左手持紙,右手持筆,把紙筆送給獻之。獻之接受後問他說:「您是何姓字?又要到何處去遊覽?筆法如何施用?」此人回答說:「我的形象以外就是住宅,我的姓是不變的,我的字是常定的,我的筆跡又怎麼會和我的身體不同呢?」獻之佩服他的話,辭去後就比著寫,過了三年,竟不明白他的微義。何況不學呢?

羲之云:「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意思是說,自身不能通靈感物的人,是不能與他談道的。道,是通過學而達到的。終日飽食,卻無所用心,那離道的距離太遠了。如果不能夠入門,雖然勤苦也難以成功啊。如今創立君臣之體的書法格局,與攻佔之勢相像,一定是憑藉有竹器而得到兔子。務必想成其綱要,開其門戶,與眾多將來的君子,思而勉之。

參考文獻: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全唐文.虞世南.勸學篇》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