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月14日訊】比特幣是最近的焦點之一,很多人問怎麼看這件事。
這不是孤立的事件。
2015年至2016年3季度,金磚國(指中國——編輯注)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地產價格大漲。10月初的假期之後,一系列限制價格的措施出籠,但緊隨而來的就是原材料價格大漲,通脹預計快速升溫,然後就是比特幣的價格陷入癲狂。
另外,10月開始,金磚幣(指人民幣——編輯注)兌濾紙(指美元——編輯注)的壓力快速加大,以致2016年底和2017年初,養馬(指「央媽」,中國央行——編輯注,下同)不得不強化資本館至(管制——編輯注,下同),內在的含義是本幣猛烈地衝擊外匯。
紙幣四處為患。
所有的含義都是一個意思,經濟體內最不缺乏紙幣,紙幣喪失了稀缺性(稀缺性是貨幣必須具備的要素之一)。因為資本投資回報率低,紙幣難以進入正常的生產領域。所以,過量的紙幣就會到處興風作浪。
按說,以進出口、M2等主要的經濟和債務指標計算,IMF給出的金磚國(中國)外儲警戒線是2.8萬億,今天,外儲尚在3萬億有餘,應該不會導致出現這種手忙腳亂的狀況。可現實是,本幣資本不僅僅在內部不斷興風作浪,而且不斷衝擊慧律(匯率——編輯注,下同),導致養馬(央行)在2016年底幾乎排隊推出資本館至(管制)措施,明顯是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擔心危機的爆發(官媒也多次警示這一點),為什麼?
資本管制,其實反映的是內心的極度恐懼……(網路圖片)
這裡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即便不考慮外儲的流動性問題,IMF和大多專家的計算方式也是值得商榷的。這裡最關鍵是M2,M2*10%是計算外儲警戒線的一個主要因子。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不算委內瑞拉、辛巴威這樣的小型經濟體),鮮有M2/GDP超過1的,何況,M2增速超過GDP增速持續很多年,這更是特例,問題就出現在這一特色上。
當M2/GDP之比越低的時候,越有更多比例的廣義貨幣體現在經濟生活的正常循環中,游資就比較少,對於通脹、資產價格、慧律(匯率、外儲)等方面的衝擊力比較小(當然這與一個經濟體的槓桿率直接相關,這裡未考慮這一因素)。可是,當一個國家的M2/GDP很高(特別是遠高於1)的時候,經濟生活中擁有遠超過正常所需要的廣義貨幣,游資規模異常龐大,對通脹、慧律(匯率)、資產價格的衝擊力也就更強大。
這裡需要說明,當一國經濟經濟增速很高的時候,基於資本投資收益率高,主流資本就傾向於進入經濟領域進行逐利,這時,廣義貨幣過量所帶來的危害尚可控制,也所以,2014年以前雖然房地產也是牛市,但漲勢還相對溫和,甚至慧律(匯率)還升值。可是,當經濟增速下降、經濟潛力日趨耗盡的時候,龐大的游資開始瘋狂地衝擊正常經濟生活以外的領域,游資也更加壯大(最典型的例子是老闆關掉工廠炒房子,大家都見過這樣的報導)。當全社會大部分資本集中炒作的時候,某些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一年間甚至可以上漲三四成,通脹可以在兩三個月內猛烈升溫;比特幣可以在2天內漲幅達到7.5%;當然,外匯交易市場的成交量也會不斷放大,慧率(匯率)壓力山大。
當一個經濟體處於正常的M2/GDP比例時,特別是每年的M2增速溫和的時候,用M2*10%作為計算外儲警戒線的因子之一,是可以的;當M2/GDP比值遠高於正常範圍(遠高於1)、特別是M2增速常年高於經濟增速的時候,這種計算方法的意義就會下降,甚至沒多少可取之處,因為多出來的廣義貨幣都會進入那些興風作浪的場所。
今天文章的核心不是分析經濟財經,而是強調教條主義要不得。以前多次在不同場合說過,3萬億就是警戒線,如果考慮一些特色的因素,3萬億作為警戒線都還是比較低的……上述情況就是根源。
現在,按下葫蘆浮起了瓢,因為這是買單的時候。比特幣之後,很可能還有新的「瓢」會浮起來。
希望管理者能夠解決M2過量的問題,這是根本。只有如此,才能解決「瓢」不斷浮起的問題。
【編輯附註】由於中國大陸寫作環境的異常惡劣,作者不得不在原文中在使用了不少諧音字或是暗喻名稱,以避免文章被和諧掉。儘管我們把其中的真意都復原了,但閱讀時還是會帶來些許異樣。不便之處,敬請讀者朋友們諒解並體會原創者的艱辛處境——謝謝理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靖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