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食物藥物監督管理局(FDA)近期沒有發布過任何關於日本進口食品不安全的警報。
網路上近期在流傳日本核污染食品流出,還說得有板有眼,「安全日期後面有製造者代碼,K指福島產地、A是群馬、Z是千葉、T是茨城、F是福岡」,是真的嗎?
這些消息不止在臺灣當地流傳,也讓在美華人擔憂。實際上是,美國食物藥物監督管理局(FDA)近期沒有發布過任何關於日本進口食品不安全的警報,而且到目前為止,FDA還沒有發現美國本土的食物供應受到「核輻射」。
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發生之後,美國對日本進口食品的監管就從未放鬆過。除了日本生產、出口美國的食品,美國國內食品,如從美國海岸捕獲的海鮮,FDA都同樣在進行核輻射監管,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所以,FDA給美國消費者的建議是:不用改變購買日本進口特定食品的習慣,也不用擔憂美國境內生產的食品(包括海鮮)有核輻射。
FDA一直在密切監測福島核電廠的設施及其周圍的情況,同時也根據需要與其它聯邦和州機構進行協調,隨時準備採取行動,確保美國市場上的食品安全。下面簡單介紹FDA檢測日本進口食品的兩套系統。
第一招:追蹤監測
FDA有一套進口跟蹤系統,會自動標記來自日本的FDA管制產品,同時記錄日本公司在美國準備、包裝、製造或保存預期食品數量。
當在FDA名單上的日本食品運到美國港口,FDA會通知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對這些貨物進行針對性檢查——放射性核素污染檢查、並配合日常的毒物檢查等;然後再由FDA的進口工作人員依批次審查受管制貨物,決定是拒絕、檢查、取樣或放行。
盤點日本核泄漏以來,FDA迄今發現的、日本食品中出問題的區域共有14個:福島、青森、千葉、群馬、茨城、岩手、宮城、長野、新瀉、埼玉靜岡、櫪木、山形和山梨県,目前涉及的食物有肉類和海鮮產品。
第二招:放射性檢查
一旦檢測到存在核輻射超標或異常,就會直接禁止食物或貨物入關,也就是從源頭上杜絕核輻射食品進美國,進入食物流通環節。
核反應爐事故後,FDA檢測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是碘-131(I-131)、銫-134(Cs-134)和銫-137(Cs-137),這是最容易也最受關注的食物供應中出現的三種放射性核素。除了這三種放射性核素,FDA還根據需要、選擇監測鍶-90、釕-103(Ru-103)和釕-106(Ru-106)。
上述的放射性檢查以及追蹤檢測還適用於日本製造的化妝品及藥品,所以只要是在美國境內上市的、從正規渠道流入的日本產品,消費者都可以放心購買,但是網路上購買的日本產品,就需要消費者自行研判了。
科普:怎樣才算核輻射超標、有安全問題?
FDA使用導出干預水平(Derived Intervention Level,DIL)來判斷食品是否存在安全問題。這套標準包括:
‧個人飲食中潛在受污染食物所佔百分比
‧攝取的常見食物量
‧個人食用受污染食物的預估時間
‧接觸受污染食物對不同類型的人群的潛在影響,包括嬰兒和兒童
一般來說,這套規則適用於所有食物。對不同類型的食物,FDA都沿用這一套DIL規則,在考慮以上因素後,FDA會判斷是否食品對公眾存在安全隱患,如果有,它一定會發出預警,告知公眾安全問題。
正確鑒別日本食品產地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明白了美國是如何處理日本食品的,但是可能你還是對傳聞中提及的「製造所代號」印象深刻,想要更謹慎一些,那麼我們再來說一下這個代碼,它也是「核來了」。
在日本的確有規定,所有食品製造廠商都必須在產品上標誌「製造所代號」,代表製造廠所在地。但是在日本並無統一的「製造所代號」,所以每家製造廠商都可以自己選用,而且在不同時期也會設定不同的代號。換句話說,同一製造地,可能對應不同的製造商就有不同的代號。像網傳的K、A、Z、T、F代碼也不一定就代表福島、群馬、千葉、茨城、福岡等地,可能只是湊巧發現有幾家製作商用了它們,就以偏概全、傳了出來。
想要知道日本食品製造商的實際生產地點,可以直接登錄該製造商的網站查詢。(本文均為網路圖片)
其實,想要知道日本食品製造商的實際生產地點,可以直接登錄該製造商的網站,在網頁上查詢製造廠的實際地點。以日清食品(Nissin)為例,可在線查詢工廠產地(https://www.nissin.com/jp/about/nissinfoods/factory/),你發現製造所代號A顯示是茨城県取手市,F是靜岡県燒津市製造,都不是網路所傳的群馬或福岡。
(略有刪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