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低信貸融資的去槓桿是緣木求魚

【看中國2017年5月21日訊】今年以來監管層開始金融去槓桿,金融市場風聲鶴唳,股市、債市、大宗商品等等齊齊下跌,有些機構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既定的監管底線,機構的壓力傳導到監管層。監管層最近幾天開始通過表態和行動安撫市場,市場雖有回暖,但是市場也在嘀咕,監管層去槓桿決心和力度到底有多大,未來還會持續此前的行動嗎,未來機構到底如何在經營上做決策呢?

槓桿本質上其實就是借債,去槓桿本質上就是還債;如果有實力還債,那僅僅只是資產總量的減少,如果沒有實力還債,則可能會導致違約,債權人要承擔損失,債務人可能破產清算,引發就業問題等。而去槓桿往往是一個連鎖效應,一旦出現違約就可能引發其他鏈條上的違約,並且引發違約預期,在金融市場上形成放大效應,所以去槓桿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中國的去槓桿從最高層提出「三去一補」,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去年在過剩產能領域去槓桿的步伐不可謂不大,但是卻引發了大宗商品市場的持續大漲,在大宗商品的價格的持續暴漲之下,過剩產能的企業盈利加速好轉,產品出現供不應求狀態。市場很困惑,不是說產能過剩很嚴重嗎,為什麼會引發價格狂飆呢,難道去產能去槓桿去錯了,於是很多過剩產能又恢復了,加槓桿的步伐更快了。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產能供給是減少了,但是需求沒有減少,基礎設施的投資依然加速,房地產的價格依然在暴漲,前提是市場利率很低,資金很充裕。需求是什麼?在現代經濟框架下,需求就是資金,只要資金充裕,去產能,供給側的改革,只能帶來需求的膨脹和泡沫的加速,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

所以今年開始金融業的去槓桿,是吸取了此前去槓桿的經驗教訓,金融去槓桿最核心的是貨幣發行的收縮。

2016年9月,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談到,中國總體槓桿率比較高。中國去年底總體槓桿率234%。短期要穩槓桿。要把槓桿率增速降下來。中國要通過優化槓桿率的結構,使其合理有效、可持續。也就是說,未來對於中國而言,首先是要把槓桿的增速降下來,還談不上總體上去槓桿的問題。

目前中國的槓桿率最高的是非金融企業,問題不僅僅在於槓桿率高,而且上升速度快,從2006年的106.5%上升到了2015年的162.8%,上升幅度高達56.3%,這一水平已經高於日本1990年143.8%的峰值。

儘管非金融企業槓桿率最高,但根子上還是金融業的槓桿過高,從2014年開始央行拉低市場利率,貨幣發行是相當寬鬆的,到了2016年M2的增速其實是放緩的,也就是說,由於雙順差不在,資金開始流出,央行開始了被動的縮表。

然而,央行貨幣發行在縮減,但是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速非常快,再加上表外信貸和影子銀行的高速發展,非金融企業的槓桿率的增加同樣是飛升的。

央行在第一季度的貨幣政策報告中說,3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為1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比上年末低1.1%,比年初增加4.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少增3,856億元。第一季度人民幣貸款雖同比少增,但仍是歷史同期的次高,總量依然較大。其中主要是1月份貸款較上年同期2.5萬億元的「天量」下降了4,751億元;2、3月份貸款均超萬億元,合計同比多增895億元。而4月份的貸款更是超出市場預期,4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111.92萬億元,同比增長12.9%,增速比上月末高0.5%,比上年同期低1.5%。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1萬億元,同比多增5,422億元。

於此同時,央行的基礎貨幣供給趨勢減少的,3月末基礎貨幣餘額為30.2萬億元,比年初減少6,592億元,同比多減9,498億元。這就導致了貨幣乘數極限攀升,貨幣乘數為5.29,比上年末高0.27,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達到1.3%的低點。

由於長期的低利率,商業銀行過快的信貸增速,導致金融業過渡繁榮,中國金融業對GDP的貢獻在2016年達到8.3%,超過美國、日本和英國的相應水平,中國金融業通過理財業務、表外業務、民間理財等等,資金在空轉中,為各種形態的金融企業生成利率,而於此同時,實體企業盈利困難重重,負債率近一步加劇,這是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典型表現,為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和發展,製造了莫大困難。

未來無論是穩槓桿、降槓桿、去槓桿還是轉槓桿,最核心的是應該降低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速,包括表外影子銀行的類信貸融資。商業銀行的信貸不收斂,其他領域的降槓桿就是緣木求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冉學東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