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姜淋友)
記得小時候對爸媽不耐煩、出言頂撞時,最常換來的一句就是「你這什麼態度,我是關心你ㄟ!」但結果換來的可能是我更惡劣的「沒有人叫你關心我啊!」這樣的情境。而現在,也經常看到、聽到父母們對長輩的抱怨,甚至也看到許多5、6歲的小孩已經對父母的關心感到不耐了!
我們沒有機會與長輩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家庭文化,但藉由思考與他們的互動、多去同理他們,能夠幫助我們與現在的家人建立起雙方都感到舒服的好關係!
人際關係中,我們最常提及的關鍵字大概就是「理解和尊重」。尊重包含了信任、安全感、理解與自主,若關係中沒有尊重,不會有溝通、理解,更遑論情感的交流。
這是發生在一個普通猶太人家庭裡,父親和兒子的故事:
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指引和內心的關愛,兒子叫約翰,在他4歲那年,有一天他和姐姐在客廳玩捉迷藏。他們玩得正高興,父親抱起小約翰,把他放在沙發椅上面,然後伸出雙手做出接的姿勢,叫他往下跳。小約翰毫不猶豫地往下跳,在即將抓住父親的瞬間,父親縮回了雙手,約翰摔到了地板上,他號啕大哭起來。小約翰向坐在沙發上的媽媽求助,媽媽若無其事地坐著,並不去扶他,只是微笑著說:「呵,好壞的爸爸!」父親站在一邊,以嘲弄的眼光望著上當受騙的小約翰。
這便是猶太家庭教子的方法之一,這樣做的目的是灌輸給孩子一個理念:社會是複雜的,不要輕信他人,唯一可依賴的就是自己。
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房子被燒著了,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錢財,母親會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財,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
一個猶太家庭的父親,存錢存了很久,終於買了一輛自己嚮往已久的新車。新車開到家後,他珍愛有加,每天都要洗車打蠟。他5歲的兒子見父親這麼愛車,也常常樂此不疲地幫爸爸一起洗車。
有一天,這位父親開車回到家後,累得一動也不想動。于是他決定破一次例,改天再洗車,儘管自己的愛車因淋了雨,而顯得髒亂不堪。
這時,5歲的兒子見父親這麼累,就自告奮勇地要幫爸爸洗車,見他這麼小的年紀,就知道體諒自己,心裏甚感欣慰,便放手讓兒子去洗。
兒子要動手洗車了,卻找不到洗車用的毛巾。于是他走進廚房,立刻便想到母親平時煮菜洗鍋時,都是用鋼刷使勁刷才刷乾淨的,所以既然沒有毛巾,就用鋼刷吧!他拿起鋼刷用力地洗起車來,一遍又一遍,像刷鍋一樣地刷車。
等他洗完之後,聽見「哇」的一聲,他失聲大哭起來,車子怎麼都花了?這下可闖大禍了,他急忙跑去找父親,邊哭邊說:「爸爸,對不起,爸爸,你來看!」父親疑惑地跟著兒子走到車旁,他也「哇」的一聲,「我的車,我的車!」
這位父親怒氣沖沖地走進房間,氣急敗壞的跪在地上禱告:「上帝呀,請你告訴我,我該怎麼做?那是我新買的車,一個月不到,就變成這樣,我該怎麼處罰我的孩子?」
他才禱告完,耳邊忽然出現一個聲音「世人都是看表面,而我卻是看內心!」突然間,他徹悟了。
他走出房門,兒子正害怕地流著淚,動也不敢動。
父親走上前去,把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裡,親切的說:「謝謝你幫爸爸洗車,爸爸對你的愛,遠遠勝過對那部車子。」
凡事要透過表面去看本質,當家人或朋友無意間做錯了某件事時,我們要,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而忽略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學會用愛心去包容愛心,家會讓你感覺自己的周圍,時時洋溢溫暖的陽光。
這種信任和理解真的很重要。
這個故事對於眾多家長來說有很強的的啟迪和警示作用:「你到底愛的是孩子,還是孩子努力的結果?如果是後者,那說明你不會愛!」亦或是「你到底是愛自己的孩子,還是愛那個你心目中的孩子?如果是後者,那說明你不會愛!」,往往,在和孩子互動過程中,我們關注自己的感受,關注孩子是否改錯,關注孩子是否優秀,而我們忽略了關注孩子本身,這些都是打著愛的旗號傷害著孩子,但我們往往認為這就是愛。請牢記,孩子本身最重要!
責任編輯: 古修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