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滌生以優雅的辭藻、雅俗共賞的風格,成功地將文學與粵劇藝術揉合,為香港粵劇界創下了輝煌的一頁。(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導言
對很多生於半個世紀前的香港人來說,唐滌生先生的戲曲就是伴著他們成長的時代曲。
唐滌生生平
唐滌生先生生於1917年6月18日,2017年6月18日為唐滌生先生100歲冥壽。
唐滌生原名唐康年,廣東中山縣人,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出生。早年畢業於中山縣「翠亨村紀念中學」,後隨父旅居上海,就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來考入「滬(粵音「戶」)江大學」修讀中文。滬江大學校董事會在大陸淪陷之後到香港來,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崇基書院」是母校,我在1977年「崇基書院」畢業。
1937年,日軍侵佔上海,父母相繼離世,唐滌生被逼輟學,經廣州於1938年到香港定居,加入粵劇名伶薛覺先領導的「覺先聲劇團」負責抄曲。他同時得到薛覺先和粵劇編劇家馮志芬的悉心教導,他本人亦苦心孤詣去鑽研南海十三郎等當時著名粵劇編劇家的作品。1938年,完成第一部粵劇《江城解語花》,由白雪仙的父親「小生王」白駒榮主演,從此擔當起粵劇撰寫工作。
踏入1950年代,唐滌生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粵劇編劇家。著名的作品包括:《六月雪》、《洛神》、《白兔會》、《胭脂巷口故人來》、《雙仙拜月亭》等,演出過他的作品的都是當時獨當一面的小生、花旦、明星,計有: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芳艷芬、任劍輝、白雪仙、鄧碧雲、麥炳榮、何非凡、吳君麗、羅艷卿等人。
1956年,任劍輝、白雪仙等粵劇界名人組成「仙鳳鳴劇團」,並且聘請唐滌生為編劇。唐滌生更鑽研元、明、清代的劇本,能以優雅的辭藻、雅俗共賞的風格、對人和事細緻的描寫,成功地將文學與粵劇藝術揉合,編撰出《蝶影紅梨記》、《牡丹亭驚夢》、《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粵劇經典瑰寶,為香港粵劇界創下了輝煌的一頁。從1938年至1959年的20年間,唐滌生共編撰了446個劇本。
戲曲介紹
本文除了介紹唐滌生一生的事跡之外,亦同時試圖從唐滌生的戲曲中找回一些中國傳統的寶貴文化。筆者建議讀者可以跟著本文對唐滌生粵曲、粵劇的介紹來欣賞一下唐滌生的佳作。
《牡丹亭驚夢》之《幽媾》
第一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龍劍笙、梅雪詩合唱唐滌生《牡丹亭驚夢》之《幽媾》。
《牡丹亭驚夢》於1956年11月19日在「香港利舞臺」首演。《牡丹亭驚夢》改編自明朝戲曲大師湯顯祖的昆劇《牡丹亭》。故事發生在宋代,講述女主角杜麗娘在「牡丹亭」內賞花時睡著,夢見一位才貌雙全的書生,二人一見鍾情,當麗娘醒來之後,發覺原來是一場夢,但是,夢境如幻似真,一時擺脫不出來,思唸書生過度抑鬱而死。杜麗娘死後三年,書生柳夢梅來「梅花觀」投宿,正是杜麗娘的夢中情人,當晚,杜麗娘鬼魂往柳夢梅住處再會情郎,二人私訂終生,柳夢梅知悉杜麗娘能死後復活,於是破棺救活杜麗娘。這是順應天命,緣定三生,有情人終成眷屬。
從《牡丹亭驚夢》這個戲寶可以瞭解到一些中國傳統對生命的觀點:
其一,就是「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戰國時代「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講述他自己做了一個非常逼真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醒來之後,懷疑是自己在夢中變成蝴蝶,抑或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子藉著這一件事情來講出一個「物化」的哲理,就是「萬物齊一」,即是人要與天地萬物共融,不能與人爭、與天斗、與地鬥。
其二,中國人相信神佛、相信輪迴,不是人死如燈滅,所以,人才要行善積德,不要行惡積業,積德就積福,以後以至下一世的生活就幸福,積業就遭報,以後以至下一世的生活就多災多難。
其三,中國地大物博,人死後三年復活,這類事件古籍都有記載。《聊齋誌異》是清代蒲松齡所著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主要是蒐集民間仙、狐、妖、鬼等靈異事件,藉此反映當代的社會面貌,雖然有創作的成份,但亦有一定的正確性。在《聊齋・薛慰娘》中就講述:在明朝萬曆年間,善良的薛慰娘含冤枉死,死後三年復活,與山東聊城儒生豐玉桂結為夫妻。死後三年復活當然是極其罕有的事,善有善報,是不悖的天理,善足可以感動上天。所以,唐滌生在《牡丹亭驚夢》有杜麗娘死後三年復活的情節也並非無中生有。
《帝女花》之《迎鳳》、《香夭》
第二、三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任劍輝、白雪仙合唱唐滌生《帝女花》之《迎鳳》和《香夭》。
《帝女花》是唐滌生改編自清朝戲曲家黃燮(粵音「攝」)清(1805-1864)斷章殘篇的昆劇《帝女花》而成,由「仙鳳鳴劇團」於1957年6月7日在「香港利舞臺」首演。
故事發生在明末清初,明末崇禎皇帝長女長平公主與駙馬周世顯盟定於亂世,他們願意肩負國難,放下個人的生死榮辱,不屈服於新政權清帝籠絡人心的心計,於是將計就計,功成後雙雙為國就義。
傳統的中國人十分注重氣節,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永不低頭,為公義不會埋沒良心,對一個政權的統戰、籠絡人心的計謀和迫害不會屈服,做人要講氣節,不會貪圖利益而出賣自己。周世顯一句「寧甘粉身報皇封,不負蛾眉垂青眼」真的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骨氣。
《再世紅梅記》之《折梅巧遇》
第四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龍劍笙、梅雪詩合唱唐滌生《再世紅梅記》之《折梅巧遇》。
《再世紅梅記》改編自明朝周朝俊之《紅梅記》,是唐滌生最後遺作。故事講述男主角裴禹游西湖,與賈似道妻妾李慧娘偶遇,賈似道因妬成恨,殺害李慧娘,並藏棺於賈似道家的後院「紅梅閣」。一日,裴禹行經繡谷,因摘梅花而誤闖入盧昭容家的花園,盧昭容貌似李慧娘,裴禹因而喜歡上盧昭容,盧昭容亦因裴禹才貌兼備而愛上裴禹。裴禹寄居賈似道家的時候,李慧娘鬼魂現身,裴禹重遇李慧娘後要與李慧娘共諧連理,適逢盧昭容患絕症身故,李慧娘借屍還魂,與裴禹終成眷屬。
1959年9月14日晚上,《再世紅梅記》於「香港利舞臺」首演,唐滌生在席間觀看到第四場「脫阱救裴」的時候,不幸腦溢血突發,送往「法國醫院」搶救無效,第二天凌晨,即1959年9月15日與世長辭,享年四十二歲,一代天才就此殞(粵音「尹」)落,實在令人惋惜。
「借屍還魂」是否真實存在?在1949年一天,臺灣的吳秋先生發現太太林罔腰昏迷不醒,送院後不治,死因不詳,在林罔腰出殯的一天,她的屍體在眾目睽睽之下起來,各人嚇至魂飛魄散,她對在場人士說她是朱秀華,在金門被海盜殺死,她死不瞑目,便藉助林罔腰的身體起死回生。這件「借屍還魂」事件被傳媒廣泛報導,轟動國際,臺灣海外的靈異學家都前去研究。究竟唐滌生有否參考了這件靈異事件去撰寫《再世紅梅記》,就不得而知了。
在報章、網志上、在電臺和電視臺的訪問中,一些年輕人喜愛上粵曲、粵劇就是因為接觸了唐滌生的戲曲,欣賞到他在戲曲中的文字修養和文字與樂曲音韻的協調。中文有自己一個獨特的文字體系,內涵深遠,可以深入,亦可以淺出,寫情可以很深,寫意可以很濃,寫景可以很真,因此能夠收而為情操,發而為文章,這就是「學養」,中國人一定要有「學養」,還要一代一代承傳下去。
要欣賞唐滌生先生的戲曲,就要欣賞他的文字功夫。《折梅巧遇》有這樣的描寫:「絲絲柳線,綰(粵音「挽」)不住芙蓉粉麵。堪擬個一種嬌媚,惟有月中仙。恨晚相逢,淚珠兒梭梭未斷。煙橋盡處,妒雨梅天。霧裡西湖,伊人不見。痛知音人渺,高山流水向誰傳。不復再柳底鳴琴,怕憶起桃花人面。相思才下眉梢,點知又上心頭。」唐滌生輕輕押韻幾筆,就道出了裴禹思憶李慧娘之情、在西湖柳岸邂逅李慧娘之景、李慧娘嬌媚如月中仙之貌、不見伊人苦相思之意。
《折梅巧遇》是描述裴禹在「繡谷」因採摘梅花而巧遇盧昭容,因盧昭容貌似李慧娘,誤會冰釋後兩人盟誓終身。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兩句詩出於宋代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講出做人要頂天立地,要有崇高的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對強權、不義,都要不畏生死,挺身而出,才能永留青史,不枉此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