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杜甫一生傾心於佛法。喜游寺訪僧,求法參禪,曾到五臺山研習佛法,與京師大雲寺主讚上人交契極深,杜甫詩中有關佛寺的題詩及談禪說佛的詩作,現存的約有數十篇之多。杜甫虔誠禮佛,從他的諸多詩篇中可以看到他的誠心向佛之意以及佛法對他的深刻影響。
雖然後世稱杜甫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但在紅塵的困頓和坎坷中,杜甫的詩中始終充滿了對修煉的嚮往和對佛法的正信、無限崇敬之情,而詩人也在塵世中努力修行著,詩人對佛法的篤信貫穿一生。
杜甫曾在梓州(今四川省三臺縣)駐留,留下大量詩作,《望牛頭寺》是其中的一首,從中可以看到杜甫雖然身在紅塵,卻心在方外,佛法對他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影響。
據史載,公元762年,棄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戰亂,詩人只好從西川節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東川節度使治所的梓州。杜甫流寓梓州(治地今三臺縣城)的近2年間,寫下了上百首詩。《望牛頭寺》約在廣德元年(763年)作於梓州。
據《寰宇記》載,牛頭山,在梓州郪縣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頭,四面孤絕,俯臨州郭,下有長樂寺。樓閣煙花,為一方勝概。又據《九州記》,葛仙翁嘗游此山。牛頭山自古為州城保障和一方名勝。先後建有長樂寺、靈瑞寺,牛頭寺、永福寺、廣化寺、天寧寺、洞門寺、羅漢院等。
杜甫寓居梓州的草堂及後人修建的草堂寺、工部祠等早已不存。上個世紀80年代,根據杜甫多次登牛頭山詠吟的事跡,在縣城西郊梓州公園牛頭山頂明代工部草堂遺址重建了「梓州杜甫草堂」,成為旅遊勝地。三臺杜甫草堂是繼成都杜甫草堂之後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
讓我們一起領悟詩人的作品,體會詩人高尚、純潔的內心世界。
望牛頭寺
杜甫
牛頭見鶴林,梯逕繞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
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源自《全唐詩》)
在山間舉目長望,青松翠柏、蒼茫霧靄之中,巍峨壯麗的牛頭寺隱約可見;雲梯般高危的階磴在秀麗的山間曲折縈繞,通向頂峰和山寺。
鶴林,源自佛家典籍。據《涅盤後分》記載,佛入涅盤已,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亦合為一,皆垂覆如來,其樹慘然變白。經雲樹色如鶴之白,故名鶴林。就是說,釋迦牟尼在山間涅盤之時,雙樹合而為一,垂覆其上,樹色慘然變白,如同白鶴,所以叫鶴林。
白日所見,在明媚的陽光下,山寺邊松柏蒼蒼,鮮花爛漫,和藍天白雲隱映下的秀麗山峰溶為一體,整個牛頭山春色如醉。到了晚上,星漢燦爛,從寺殿旁望去,明亮的天河像是靜靜地臥在殿堂的後頂上。
無論白天黑夜,都有高僧開席說法,啟迪眾生,也時有虔誠奉佛的信徒於此佈施。
這裡的「燈」可以理解為佛殿中的長明燈,也可理解為佛法。佛家認為,佛法可以破除人們的愚妄執迷,如明燈可以破暗,故常以燈喻法。《華嚴經》卷五十九:「譬如一燈,然百千燈無所損減,菩提心火亦復如是,悉然三世諸佛慧燈,無所損減。」《釋迦成道記》中有「一燈滅而一燈續」。六祖相傳一法,故雲傳燈。六祖慧能以下的高僧的言行就被編入多種的《燈錄》裡。
布地有黃金,源自佛家典故。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逝多林給孤獨園」的來歷。善施長者樂善好施,當地人讚美他的德行,稱他為「給孤獨」。他聽說了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希望建造精舍,請佛降臨。逝多太子的園地高爽乾燥,適合建造精舍。逝多太子卻開玩笑說,「你若能用金幣佈滿此園,我就賣給你。」善施長者毫不吝惜,拿出所有金幣,鋪在地上。太子被感動,將樹林施舍出來。園地是善施買的,樹林是逝多施舍的,釋迦牟尼佛因此把這個地方叫做「逝多林給孤獨園」。
另一種說法是,根據《阿彌陀經》,極樂國土有七寶蓮池,池底以金沙布地。
傳法無晝夜,可知唐代佛法的興盛,僧人修煉的精進,來此聽聞佛法的人數眾多,法席之盛可以想知。佈施以黃金,可知當時民眾的精誠之心,前來佈施的人絡繹不絕。由此可見,牛頭寺享有盛名,不僅因為它景致優雅、為一方名勝,更因為它是佛門聖地、為一方眾生得法開創機緣。
身在佛寺中,高僧說法日夜不絕,聽法中,詩人反思著自己的人生。忙碌一生,蕭瑟坎坷,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不要再狂歌度日、渾渾噩噩了,浮生若夢,一切的思慮、憂勞都是枉然。應該斷除妄念,不被恩恩怨怨所繫縛,安時處順。唯有修行、返本歸真,才能讓自己的心靈徹底解脫,萬事不執著於心,放下一切執念,讓此心永得安寧。
不住心,源自佛家典籍。回看不住心,這裡比喻為真正修行、放下執著、堅定修煉,使心安寧清靜。《金剛經》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眾香偈》有「轉不住心,退無因果。」《六祖壇經》云「我此法門,以無住為本。」
詩的前部分表現牛頭山禪寺的幽靜、超塵脫俗,與天河相接。後部分直接引用佛典與典故,寫牛頭山禪師不分白日黑夜傳燈佈道的功德無量,表明自己不作狂歌態亦修成不住心的心願。此詩極富禪意,景中寓禪。
短短几句詩中,居然引用了這麼多的佛家典故與典籍,真是令人驚訝!字無虛用,字字珠璣,回味無窮!在亂世的顛沛流離中,詩人難得保持這樣的樂觀心境,應與他在寺院中聽禪師說法有關。佛法洗滌了心中的困苦與疑惑,心變得清淨安寧,境隨心轉,看到的、感受到的也變得祥和與清幽了。
成都杜甫草堂中的雕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杜甫自幼就誠信佛法,而在牛頭寺中禪師日夜說法,這對詩人是相當震撼的。晨鐘暮鼓,敲醒迷中人!
人生為何而來?詩人的心中明朗開闊,也許從佛法中早已明瞭人生的意義。醉生夢死、渾渾噩噩、狂歌到老,這樣的日子會有盡頭,人生一定有更高的使命和目的。摒棄塵世中的妄念與執著,放下名利情的牽絆,在修行佛法中不斷提升自己,心境才能達到真正的平和清靜。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參考文獻
1.《杜詩詳注》,(清)仇兆鰲。
2.《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2015。
3.《杜甫詩鑑賞》
4.《杜甫與禪》
5.《杜甫與佛教》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