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商業即將開啟一場群雄逐鹿的精彩紛爭。(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3月1日訊】正如巴菲特股東信中所說,當今是一個並購的大時代,因為全球低利率,錢太多,大家爭搶好資產。
最近中國的商業世界也特別熱鬧,吉利一舉收購奔馳母公司戴姆勒集團將近10%的股份,阿里巴巴耗資將近100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
聯繫到阿里在此前入股高鑫零售,大家對高鑫零售這個名字可能很陌生,但是如果說大潤發賣場,人人都知道,它就是大潤發這些超級大賣場背後真正的運營者,屬於幕後高手。至此,阿里在新零售上的布局已經非常清晰。
中國零售商業,即將開啟一場群雄逐鹿的精彩紛爭,此刻,戰鼓已經敲響!
首先,我們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都在說新零售,新零售到底是什麼?有人說,簡單,不就是線上加線下嘛!可是線上加線下這個概念新在哪裡?很多年以前不就有O2O了嘛(online to offline),新零售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一切壓力也好,機遇也罷,都始於一個重要的假設:線上流量不再增長,網際網路紅利即將吃完。
截止到2016年,網路零售增速降到25%左右,歷史性首次跌破30%;網購用戶增速降到9%,幾乎和GDP一樣普通的水平。
人頭是最重要的基礎,大多數生意,你只能指望有更多的人來,而不能指望來的人多花錢,因為一個人的口袋,錢總是不夠的。基於9%這個數字,傳統的網購正在變得既不激情又不性感。
居安思危,窮則思變。這個行業做了一個偉大的商業實驗,叫做O2O,既然線上流量即將枯竭,那咱們反其道行之,重新反攻線下,因為你還是會發現,城市商圈永遠還是人頭攢動,網際網路永遠也顛覆不了人們要去便利店要去逛商場這個行為習慣,因為人是社會動物,他一定要出門的。
可是這個實驗的效果不甚理想。大力氣搞的線下實體店,花費天價裝修和租金,但人們來了之後,拿出來,試一下,拍個照,掃一掃,然後轉身,他走了!他回家上網買了。於是,高價投資的線下實體店,淪為了一個昂貴的櫥窗和展示櫃。
再次窮則思變。有沒有可能讓線下的人來了不要走,不要只是掃一掃然後上網買呢?於是,這引導我們去思考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線上線下的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
人們之所以掃碼離開,是因為你做的這款商品高度標準化,尤其是書籍、電子產品。既然是個標品,那麼符合邏輯的理性策略一定是上網買,因為便宜。
可是,試問你去逛宜家,你可以挑好了上網下單,但你突然餓了要在宜家餐廳吃飯,難道掃碼上網下單?你走在路上突然渴了,你外賣叫瓶水?一定不會,你會走進最近的便利店,馬上解決你的需求。這就是場景式消費,統統都是非標準化的,網購完全無法解決,這是線下的獨特點。
線下這個場景,它最大的軟肋在於,它能服務的消費者有限,天花板特別低。所以想要增長,兩個辦法:
第一,提高效率,餐飲行業喜歡講一個指標叫翻臺率。尤其你去觀察星巴克,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它的店裡好像一直挺擠的?不是它挺擠的,是它真的小,鼓勵用戶打包帶走,這樣可以提高它運營的週轉率和坪效。
第二,線下門店必須把自己所有標準化的商品搬到線上,理論上可以服務無限的用戶。而線下,只做非標品,只做體驗,你上網買,對不起,這個真沒有。
線上這個場景它只能做標品,所有非標都做不了,所以,他們倆本質上互為補充,相互依賴,不是競爭關係,而是水乳交融,這才是新零售真正的本質。
至此,高鑫零售為什麼會被阿里入股,永輝超市為什麼會被騰訊投資?百麗鞋業為什麼會被高瓴資本私有化?因為他們都是深深扎根線下,而且卡位於線下核心位置——能夠接觸到最廣大消費者的一線通關要道必經之路上,他們是實體經濟末端真正的毛細血管。
有了這些毛細血管,你才能抵達真實的大眾,接觸才有滿足人們個性化體驗的機會,不接觸,連機會都不會有。
可以斷言,2018年,新零售的戰場將會鑼鼓喧天,幾大巨頭的正面競爭和對抗即將開啟,如果你已經擁有了洞見,投資的機遇可能隨時到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