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是第一個將「港獨」寫入施政報告中的特首,不過他口中的「港獨」本質是甚麼?(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3月14日訊】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是第一個將「港獨」寫入施政報告中的特首,並在任內以「反港獨」為主要工作,被廣泛稱為「港獨之父」,認為梁把「港獨」問題越捧越大,最終形成今日局面:北京當局以打擊「港獨」為名,不斷收緊對港政策。
目錄:
1) 最初的「港獨」不是今日的「港獨」
2)「港獨」派的真實身分
3)「港獨」的真正目的
4) 香港的民主困境
最初的「港獨」不是今日的「港獨」
香港人口中,包括了大量於1930年代至1960年代其間因為逃避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和共產黨政權統治的華人,這些真正的香港人(注意是指60年代前移民香港的人)一般將自己視為「中華民國的一份子」或「華人」,因此在中共1949年建政後,在香港出現了希望香港能夠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既不受英國殖民統治,也不受中共統治的的思想。
早在1946年,聯合國決議香港及新加坡等殖民地屬於「非自治領土」,並在1960年通過殖民地1514號決議,即殖民地可以脫離宗主國成為獨立國家;1972年,剛取代中華民國、接替「中國」在聯合國席次的中共政權,向聯合國提出決議香港「不屬於英國殖民地」的要求,最終議案在當時反殖民風氣中獲99票贊成,英、美、法、葡萄牙及南非投下反對票、其餘23票棄權,結果香港失去了自決權力,對此英國曾向聯合國抗議但無果。
1967年中共滲透香港各界的左派發起六七暴動,社會一片陰霾。(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46年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為了讓香港逐步建立公民普選等自治制度改革,發起了「楊慕琦計畫」,研究實踐香港人自己「當家作主」有更多責任去管理自己事務之權利;不過1972年聯合國通過中共決議後,第22任香港總督葛量洪曾寫道:「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為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它要麼繼續是英國的殖民地,要麼被中國收回,成為廣東省的一部分。」1967年中共滲透香港各界的左派發起六七暴動,對香港社會及制度造成沉重打擊,而「楊慕琦計畫」在暴動及中共間諜滲透造成的不穩定社會局勢下,宣告失敗。
直到1984年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將香港移交中共政權,然而整個過程香港人完全不能參與。主權移交後,1989年發生了六四事件,當時香港民間發起了大規模支持學生運動的遊行,然而當中共殘酷鎮壓的消息傳到香港時,香港對「回歸祖國」的美好憧憬消失殆盡,恐共情緒蔓延全港,大批原本親中共的政界人士與中共決裂,轉而開始研究香港民主運動的可能性,而香港首個政黨香港民主同盟(今民主黨前身)由此誕生。
1984年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將香港移交中共政權,整個過程香港人完全不能參與。(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中共接收香港後,至今發生的許多爭議,包括多次釋法、紅色資本入侵、統戰滲透、以及關乎市民切身利益的食水「特供制度」、對港府施政提出多方面要求等,都影響了香港對中共的觀感,因此可以說,「港獨」的思維其實一直存在香港人的腦海中。
但為何最初的「港獨」不是今日的「港獨」?經歷過上面這段歷史、仍活躍於民主運動的香港人,典型的代表包括民主黨及支聯會,他們在香港政界非建制派陣營、即泛民主派中,被稱為「民主派」,另外2個,是「本土派」和「港獨派」。
「民主派」、「本土派」和「港獨派」大致上可以其對於香港前途的倡議分別,3者雖然均持反共立場,但「民主派」提倡「愛國不愛黨」、認為香港及中國都應該走向自由民主的社會制度,並在現有體制中爭取;「本土派」則不認同將香港與「中國」的命運綑綁在一起,認為香港應該以「本土主義」先行,倡議以全民公投決定香港前途,但是基本上仍尊重《基本法》以及在「一國兩制」框架內爭取「高度自治」、「民主自決」、「法理自主」等訴求;而「港獨派」,則以香港成為獨立國家為目標。
黃之鋒及羅冠聰所屬的「香港眾志」,屬於本土派,提倡全民公投決定香港前途。(圖片來源:香港眾志)
具體來說,「本土派」包括「土地正義聯盟」、「香港眾志」、「小麗工作室」等眾多以社區組織為基礎的政黨。
而「港獨派」包括「本土民主前線」、「香港民族黨」、「學生動源」、「勇武前線」、「香港獨立黨」和「青年新政」等政黨組織。(未完待續)
青年新政屬於港獨派,其代表人物為梁頌恆及游蕙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