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1587—1641),明朝人,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他出生在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人物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過著隱士的生活。
徐霞客幼年,受父親的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詳記名山大川。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於是,他把整個生命都寄置於山水之中。他自助遊歷、考察,將親眼所見以及自己的學術思考,用優美的文筆,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為世人留下了一部寶貴的著作。徐霞客本人被譽為「千古奇人」,而《徐霞客遊記》一書,則被譽為「千古奇書」。
徐霞客的母親王氏,被人稱為是一位「異人」。與一般封建家庭的婦女不同,王氏知書達理,追隨丈夫隱跡田園,主動承擔起操持家務、撫育子女的重任。她教育子女,一反應舉做官的世風,她厭棄那種追名逐利的庸人,決心把兒子培養成像丈夫那樣飽讀詩書、品行高潔的名士。因而鼓勵兒子,大膽地根據自己的興趣,走自己的道路。
在母親的教導下,徐霞客堅定了自己「雲遊天下、記述勝跡」的信念,他自幼聰明過人,博覽群書,尤其喜歡閱讀各地的地理方志,儲備了豐厚的文化知識。他胸懷「傾泄四海,踔塌五嶽」之志,對地理有著強烈的興趣。
二十二歲那年,徐霞客準備出門遠遊,去考察祖國各地的名山大川,以實現自己多年來的夢想。但這時徐霞客的父親突然逝世,考慮到父親剛逝,母親年高,無人照看。徐霞客內心十分矛盾,怕出遊有虧孝道,所以一時拿不定主意。母親知道以後,正色說道:「志在四方,是一個男子漢大丈夫分內之事。一個好青年,不能像關在籬笆裡的小雛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駒,坐困於狹小的天地。這樣的人,只能目光短淺,見識狹隘,孤陋寡聞。」徐霞客受到很大的激勵,堅定了出遊的決心。臨行之前,母親還千針萬線,為他縫製「遠遊冠」,以壯行色。分別時,母親豪爽地說:「你遊歷名山大川,可不能浮光掠影地觀玩一遍,還要繪好圖,記述所到之處的水文、地質、植物等情況,我等著看你著書立說呢!」聽到母親的鼓勵,徐霞客很受感動,也激發了他的豪情壯志。他下定決心,在遊歷四海的過程中,一定要完成一部地理學巨著,讓天下人都知道祖國河山之壯美、物產之富饒,愛我中華!
畢竟因為有老母在堂,所以徐霞客早年的出遊,都是比較短期的,每次出遊的時間也都有些間隔。所到的地方交通都比較方便,可以計程來往。他從家鄉附近的太湖開始,除去北遊泰山和北京、西登嵩山和華山的兩次出遊路途遙遠以外,其餘,都離開家鄉不算很遠。最遠的也不過是福建的武夷山和九鯉湖。在這期間,徐霞客每次游罷歸來,總要把異地風光和旅途見聞,一五一十地向母親細說一番,母親聽了,也引以為極大的樂趣。
1624年,已近不惑之年的徐霞客,計畫進行一次時間更久、旅程更長的出遊,但看著年高體弱、白髮蒼蒼的母親,實在放心不下。知子莫若母,徐霞客的母親猜到了兒子的擔心,安慰他說:「不是對你說過嗎?我身體很好,飯量不錯,無需牽掛。不信,我和你出去走走!我還是那句話,好男兒應該志在四方,不要以家室為念。」後來,她真的讓徐霞客陪同她到荊溪和勾曲遊歷了一番。一路上,她抖擻精神走在前面,用實際行動減輕兒子遠遊的顧慮。年老的母親表示了這樣的決心,徐霞客所受的鼓舞,可想而知。這是天啟四年的事。就在第二年,母親竟與世長辭,徐霞客自然十分悲傷。及至服喪期滿,重上征途的時候,他不禁感慨地說:「當初有老母在堂,我不能不有所分心,現在是我可以許身於大好河山的時候了。」
在母親精神的激勵和影響下,徐霞客一生奔波三十年,往來數萬里,登山到最高峰,觀察河流追溯到源頭,寒風雨雪中露宿,豬圈牛欄旁小寐,終於寫出了《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不僅篇幅宏大,內容豐富,是以前任何遊記無法比擬的。而且摹景抒情,都有獨到之處,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遊記》又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它以實地考察所得,糾正了古代地理書籍的一些謬誤,也有許多新的發現。如書中關於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比歐洲人早一個多世紀,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獻。可以說,這部千古奇書,不僅包含著徐霞客的汗水,而且滲透著一位偉大母親的心血!多少年來,人們翻看這部遊記,都能觸摸到一顆母親的拳拳之心。
(據《淵鑒類函》)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