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諸葛亮。(手繪插畫:Winnie Wang/看中國)
諸葛亮《出師表》
【原文略】
【今譯】臣亮進言:先帝開創的事業沒到一半,就中途逝世了。現在天下一分為三,我們蜀國最困窮薄弱,這確是危急存亡的歲月啊。但是,侍衛的大臣在宮廷裡不敢懈怠,忠於國事的將領不惜生命地對付外敵,這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來報答啊。您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來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德政,增強有志之士的氣概,不好隨便地看輕自己。說話失去大義,便會堵塞群臣進諫的言路。宮廷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提升、懲戒、表揚、批評,標準不應該有差別。如果有做壞事、犯國法以及盡忠心、做好事的,應該交給各主管官員,評定對他們的賞罰,來顯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政治,不應該偏袒和存有私心,使宮內宮外執法有別。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人,都是善良篤實的,志向和心思忠誠不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了陛下。愚臣以為宮裡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應當先跟他們商量,然後去實行。那就一定能夠防止缺點,彌補漏洞,獲得更大更多的成效。將軍向寵,品德和行為都和善公允,對軍事熟悉,從前試用過,先帝稱讚他有才幹,因此大家建議推舉他擔任中都督。愚臣認為軍隊裡的事情,都要和他商量,使軍隊能夠團結,才能好的和差的都安排得當。親近有才德的大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有才德的大臣,這是後漢衰敗的原因。先帝健在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到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帝、靈帝的所作所為感到痛心和遺憾的啊。侍中、尚書、長史、參軍,他們都是忠貞坦誠能夠以死守節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王室的興隆,就會很快到來。
我本來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在南陽地方親自耕田種地,只想在那動亂的年代勉強保全生命,不想讓諸侯知道自己的聲名。先帝不因為我卑賤粗野,承蒙他屈尊駕臨,三次到草廬中訪問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天下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應先帝出來奔走效勞。後來碰上軍隊失利,在失敗的時候承擔重任,在危急的關頭接受任務,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先皇帝瞭解我處世謹慎小心,所以在臨終的時候把復興漢朝的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早晚憂思嘆息,深怕不能夠把托付的事辦好,有損於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五月帶兵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地帶。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和裝備都已經備足,就應該鼓舞和統率三軍,進軍北方平定中原。這才可以全部貢獻我那平庸的才能,清除掉那些姦邪兇惡的醜類,復興漢朝王室,遷回到原來的國都。這是我報答先帝,向陛下獻忠心的份內職責。至於斟酌國事的輕重得失,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那是郭攸之、費褘、董允他們的責任。希望陛下責成我作好征討曹魏、興復漢朝這件大事;如果沒有成效,就懲辦我失職的罪過,以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提不出足以使聖上發揚德行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怠慢,以顯示他們的過錯。陛下也應當自己多加考慮,徵詢治理的好策略,審度採納正直的意見,深深地追想先帝遺詔中說過的話。那我做臣子的就非常感恩戴德了。
現在就要遠離主上,流著眼淚寫下這篇表文。不知道我說的是否妥當?
【集評】
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至《出師表》,簡而直,盡而不肆,大哉言乎!與伊訓、說命相表裡。非秦漢以來,以事君為悅者所能至也!
(宋代蘇軾《樂全先生文集敘》)
三國非無文章,獨取武侯表者,以其發於至忠也。
(宋代真德秀《文章正宗》)
為文必在養氣。氣充於內而文溢於外,蓋有不自知者,如諸葛孔明《前出師表》(即本文《出師表》)、胡澹庵《上高宗封事》,皆沛然從肺腑中流出,不期文而自文。謂非正氣之所能發乎?
(明代歸有光《文章指南》)
此文乃似劉子政《東漢奏議》,蔑有逮者(很少見到如此佳作))!
(清代姚鼐《古文辭類纂》)
立誠而後修辭。六藝散矣,賴此類文字,淵源不墜!
(清代李兆洛《駢體文鈔》奏事類)
後主建興五年,諸葛孔明率軍北駐漢中,以圖中原,臨發,上此疏。大意只重親賢遠佞,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故始以「開張聖聽」起,末以「咨諏」、「察納」收。篇中十三次引先帝,勤勤懇懇,皆極至誠之言,自是至文。
(清代吳楚材《古文觀止》)
出屯漢中,以圖中原,此番大事,固所難已。而後帝資稟昏懦,比昵嬖倖,關係不少,又難遠離。計惟薦人自代。上匡主德,下昭平明。一片忠心,千古如見。其文筆之古茂,亦且突過西京。
(清代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
伊尹頻稱先王,武鄉頻引先帝。其聖賢氣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叮寧幼主人。言言聲淚兼併,而一時外攘內顧,雙管並下,於事則立行師,於情則立居守,平側自見也。
(清代浦起龍《古文眉詮》)
並不著意為文,而語語咸自血性中流出!精忠之言,看似輕描淡寫,而一種勤懇之意,溢諸言外。視郭忠武之自陳,尚覺郭言少激,而公文則純是一髒熱血也!
(近代林紓《古文辭類纂》)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