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傳統服飾的維吾爾族姑娘(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7月1日訊】趁著在大學的最後一學期,把握時間跟著交換去中國的朋友一起在新疆展開8天的旅程。這是我第二次到中國,但算是第一次「有意識地」進入中國。對於新疆沒有很深的瞭解,老實說,唯一的印象大概就是羊肉,還有網路上旅人分享的各種美景。
因伊斯蘭教信仰而穿戴特別的維吾爾族人,但在新疆除了建築、穿著與飲食,很少看到信仰的蹤跡。
實地走訪過後,不禁要讚嘆這裡的美景確實「值回票價」,然而,更讓我驚喜的,卻是除了風景之外,新疆人們的真實生活。
走進喀什的古城區,腳步緩慢,但眼球跟著頭轉動地很快,五官隨著環境重新綻開。
看著一棟棟橘黃土色的長方形矮屋,屋上鮮艷與精緻的門窗,行人的容貌是西方臉孔的深邃,綜合東方臉孔的柔和,聽著他們道出句句陌生的維族語,走到街上某些角落,聞到羊肉的燒烤味扑鼻,深感明明同樣在中國,卻像身在中亞的國度。人在新疆,不由得享受啟當下那因微妙的異國文化而產生的興奮與新鮮感。
新疆,危險嗎?
每個店家都另外隔著一層鐵欄杆,偶爾有幾家外面會貼著「報警點」的標誌。
「新疆沒有想像中危險」許多中國人微微驕傲地笑道,「警察」與「安全」在中國人所描述的新疆中,存在著因果關係:
在每個熱鬧與平靜的街口,都有裝備齊全的警察和管理嚴格的檢查哨,攔下每個要進入該區域的維族人,要求他們拿出身份證登記並經過層層安檢;相反地,有著明顯漢人臉孔的我們,則是順著他們搧著的手通過,或是直接被忽視。
除了警察之外,各個店家老闆和其他志願者,人手一根又長又重的木棍,氣勢高昂地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維安」;學校、博物館、加油站等公共場所外,更被柵欄與警力緊密包圍著。
走出寧靜古城外的喀什城區,警車的鳴笛聲此起彼落,起初以為是市區的哪裡發生了什麼意外,但當走到哪都是如此如雷貫耳的噪音後,很驚訝地意識到了警察在喀什的密集與嚴密:這是一種警告、一種威權的展現,建構出了不自由的壓抑與沈重。
新疆的加油站戒備森嚴,除了駕駛人之外的人都要下車在加油站外等候,另外還會搜身、搜車。
一路的標語提醒我:中國是個民族團結的國家
有次跟著一個中國姐姐到新疆的某行政單位辦理居住證,在姐姐前面,有幾個拿著辦理護照資料的維族人。「我不懂耶,他們(維族人)不能出國、不能出新疆,為什麼還要給他們護照?」姐姐表達著抱怨與不解。
對比這移動方便的時代,中國對於維族人的限制擴及到出入境、甚至是出入新疆等個人移動自由與權利的地步,中國人理所當然的道出「為什麼要給他們(維族人)護照?」,而我們心裏想的是「為什麼他們不能擁有護照?」。面對同樣現象的兩種思維,令人不寒而慄。
2016年,中國傳出政府沒收新疆人民護照的新聞,到底維族人如今能否出國、是否還持有護照等具體詳情,我不得而知,但其實我對這片土地的管制方式,心裏早有矛盾,更難想像少數民族對於這些待遇與限製作何感想?
在我期待著能聽到一些少數民族真正的聲音時,一位哈薩克族的姐姐這樣回覆:「中國是個民族團結的國家」,呼應著一句路上的宣導標語。
新疆到處都是民族團結的標語,但何謂「民族團結」?
在我看來,中國民族「團結」的方式,是一種「恐怖團結」。中國的少數民族依然存在,沒有被忽視,然而中國以武力、監控與限制等最高權力展現,壓抑著個人有關民族的思想與聲音,以達到「漢化」的目標。
這些綁手綁腳的限制、影響生活的干擾,對於少數民族來說是日常,他們可能甚至早已沒有像我一樣沈重的感受。就算有了感受,在中國,也很難進一步分析與解決。為了安全,少數民族只能繼續將種種不公平的限制融入日子中,被動消極地配合創造著與中國政府「和平共處」的假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