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最受到孔子喜愛的,莫過於顏回。因為,顏回不僅好學,他還具備了孔子最推崇、最重視的品質--德行。德行在孔門科目中,可是大勝言語、政事和文學的。雖然後人無緣親睹至聖先師的風範,亦無法全盤瞭解弟子們究竟是如何沐浴在孔子的高德之下而習著撢拭心靈塵埃的,但我們可以從《論語》中習得提高德行的境界的良方。下面,小編就列舉幾條「千古定理」,供各位參考。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提出自己每天都會反省的三件事:為人謀事,是否有不忠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否有不誠信的地方?師長傳授的學問知識,是否有尚未複習的部分?
由此可見,「忠」、「信」、「溫習」這三要素,是督促曾子每天能夠再更進步的動力。
二、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者就得向他看齊、學習,見到不賢之人就得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會出現同樣的過失。」
其實,向優秀的賢德者學習,以及提醒自己不要犯下不賢者之錯,都是看似簡單,實則困難之事。因為,我們往往會妒恨比自己優良之人,進而產生酸葡萄的心理。面對不賢者,則變成會去抓住他的過失不放,而忘了這是上天降予的警惕事例。我們甚至有時候還會拿別人的過錯來安慰自己,讓自己增添自我感覺良好的程度:他為人不賢,而我不是,所以我比他優秀、我比他強……。
所以,孔子教我們取賢為榜樣,取不賢為警醒作用,都是需要不斷練習的狀況。
三、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好德行如同喜好美色的人。」
孔子這一句話還真是擊中小編的心。沒辦法嘛!人類都是視覺動物,別說以外貌識人,連揀選水果、觀看動物、選擇消耗品等時候,無一不是仰仗眼睛來做最後抉擇。可是,人與人的相處,還真不能只倚賴外型來定論。畢竟,人是萬物之靈,會思考、會反省,倘若不懂得自我省思、存德淘惡,那徒具亮麗奪目的外貌,也只會令人生憎,不想多與之攀談、往來的。
四、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要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應當憂慮自己不能瞭解別人。」
其實,幾乎是人人都想要出名的,也總是希望他人能夠瞧見自己的才華、優點,希望自己能被讚揚稱道,因而也不希望被誤會、誤讀……。可是正因為如此,眼睛裡才只會看得見自己,而看不見別人的才能,別人的好,進而無法辨別一個人,無法認識一個人,最後致使自己無法藉由觀看他人來瞭解、矯正自己,失掉了促使自己深思與進步的機會。
所以,孔子希望我們能夠從「不易知人」的過程中學習知人的優劣實虛,真的是一門人生大課題。
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說:「不要憂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應當憂心自己沒有真才實學。」
小編認為這與上述金言的道理是雷同的,是教我們都不要被別人的知與不知所牽制,而是該掌控好自己的「識人」之能與確保自己真有能夠施展的才華。這樣不僅不會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學識而患得患失,反而會因為只專注於自己的才能是否有不足,而能不斷提醒自己來日漸精進、積累實力。
小編都說了這麼多了,你可還別以為,人只要長得漂亮、身材好、學習好,此生就足矣了。錯!要知道,認識一個人,品德可是占首位的。雖然我們第一眼往往是從面貌、體型、穿著打扮來判定對方,可是時間一久,品行還是定論一個人最主要的關鍵喔!有的人會認為長相美醜才是識人的關鍵,但這種只注重外貌而不重視內在的價值觀是會蒙蔽了我們的雙眼,進而產生誤判喔!況且,德行若令人尊,性格好,豈會憂慮缺少朋友呢?所以,孔子才會說「德不孤,必有鄰」嘛!
參考資料
胡楚生編著《新譯論語新編解義》(台北:三民,2015)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