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穩的沉默是一種智慧的積澱,也是一種高级的自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以前結識過一些能言善辯、巧舌利嘴的人,當時曾認為那是他們的一種才能,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善辯與善惡的關係問題。後來又結識了一些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修煉人,就感覺到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差異很大。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最後收筆之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頓時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一語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說: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悟。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論語・學而》中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由此看來,在人生中應該少說多做,這一點孔子與老子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還是一般的社會活動,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腳踏實地,不能只說動聽漂亮的話而沒有實際行動。
細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辨論什麼,不會只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擊,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忍辱不辯的人往往都是在用心做事,卻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與此相反,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並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儘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處表現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讚許,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將一事無成。
修口就要先遠離高談闊論,不對他人評頭論足;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才是正人君子之所為。君不見市井的地痞或潑婦時常高聲叫駡,而真正有教養的人即使受了莫大的委屈,仍然隱忍不發作,其中的個人修為,豈非一目瞭然?此外,對於那些不理解你的人,不管你怎樣善心地去解釋也未必有效;而那些真正理解你的人,不用解釋也能明白你的苦衷。因此,人的實際行爲遠勝於高談闊論。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