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的人均收入也沒有達到1萬美元。(圖片來源:Getty Images/看中國合成)
【看中國2018年9月5日訊】最近大家都在討論個稅,社保,以及創投股權退出的問題,其實該怎麼做大家心裏都很清楚,再多的爭論沒什麼意義,大家不妨看看我們的緊鄰日本,日本為什麼從曾經的經濟增長之王一下子就增長几乎停滯,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很多人都把日本經濟的沉淪歸因於廣場協議,說是美國人害的,美國人設下的圈套,但是簽訂廣場協議的還有德國人,德國就沒有爆發隨後的大危機。所以廣場協議只是一個誘因,甚至美國人都沒想到,它能夠起到這麼大的副作用,當時美國人就是想讓日元升值好平衡逆差,僅此而已。說白了還是日本人自己出了大問題。
首先,日本想投機取巧,他們連續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希望維持原來的高增長,結果增長沒維持,到把資產泡沫催起來了,1987年就該轉而加息,結果看到了美國股災,又開始動歪腦筋,希望趁著美國股災把全世界的錢吸引到日本,所以繼續維持低利率,結果一下讓泡沫變得不可收拾,到了90年被迫轉向加息,而且是急速加息,結果由於資產價格太高,馬上股市先崩盤,樓市跟著崩潰,整個國民經濟付出慘痛的代價。
其次,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打擊,日本經濟應該不至於就此低迷,比如美國次貸,核爆的時候破壞力也是極大的,但是3-5年就基本恢復如初了,那麼日本為什麼就緩不過來,最主要就是這點,在別人產業升級的時候,他錯過了時間在炒泡沫。90年代之前,正是全球信息產業革命的浪潮,90年代之後,計算機網際網路更是蓬勃發展,但日本在幹嘛,90年之前在炒房,90年之後在給泡沫收拾爛攤子,所以一下他就落後了。日本人也不傻,當然知道其中的危害,所以後來奮起直追,但是又犯了個錯誤,那就是舉國之力去做開發,要弄個京速計算機,號稱日本的超級計算機,想一舉扭轉信息產業不利的局面,但是投入是別人的幾倍甚至十幾倍,最後的運算速度卻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優勢,反而他們在追求運算速度的時候,美國的谷歌在開始了雲計算的時代,等於發力方向完全又反了。所以市場經濟時代,創新研發都是市場為基礎的,舉國體制研發注定是要失敗的。
第三,日本社會的制度,限制了創新,限制了創業,日本大企業終身雇佣,年功序列,年輕人最想去當公務員,其次是成為大企業的正式員工,只有傻子才會創業。而且日本企業交叉持股,美其名曰讓經濟更穩定,但實質就是鐵索連船,在工業時代確實產生了很好地效果,但在網際網路和信息化時代,卻完全落伍了,上游的原材料價格高,你也必須用它的,因為你是它的股東,下游的採購價低,你也必須賣給他,因為他是你的股東,你說我看準了市場需求,新創一個公司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對不起沒人用你的,因為人家都是親戚。所以年輕人創業是一個風險極高,收益回報極低的事情。不是走投無路,誰也不會想去創業,本意是保護日本人就業,但是卻造成了極高的年輕人失業率。這點歐洲也有同樣的毛病,保護就業越過分的地方,失業率就會越高。進一步的結果就是日本的儲蓄很多,投資家也很多,但卻沒有好資產,搞得軟銀的孫正義都頻頻到中國來尋找投資,因為日本國內實在是沒有花錢的地方。
第四,現在日本的企業利潤率非常低,很多大企業已經出現了連續虧損,日本經濟的前景越來越不樂觀,說白了就是他們始終沒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還是死抱著出口這一條線,但是你的人工如此之貴,已經根本沒有了中低端產品的競爭力,而高精尖技術產品苦苦支撐整個日本的經濟,內需始終起不來,這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剛才說的創業不足,做生意的需求沒有,資金需求也沒有,日本不斷寬鬆,但卻形成了流動性黑洞,錢總是消失的無影無蹤,第二個是消費不足,過去是因為大泡沫破裂,幾乎榨干了日本人的財富,所以不敢消費,幾十年過去了,現在隨著他們老齡化逐漸加劇,這塊已經徹底沒希望了。日本人現在都盼著中國放長假,去拉動日本的消費。
所以根據日本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出這麼幾點結論,1科技產業革命才是未來經濟的希望,2科技產業革命需要民間創業和創新帶動,一切有利於民間創業創新的都該鼓勵,增加創業負擔的事,都該減少。3出口是不可持續的,只有擴大內需才是經濟穩定劑,而擴大內需包括,創業的資金需求和民間的消費需求兩個因素。4老百姓就這點錢,一旦失去了,就會進入低慾望社會。隨之而來的老齡化,將更難化解。5有些政策看起來是保護了員工就業,但其實卻是在扼殺經濟活力,最後導致了更多的年輕人失業。
說了這麼多,也說說日本和我們的不同,那就是一定要記得,日本90年出問題停止增長的時候,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萬美元,而30年過去了,中國現在的人均收入也沒有達到這個數,所以人家還有老本可吃,我們卻經不起折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