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慧眼看紅塵 張良爲何選擇功成身退?(組圖)

 2018-10-17 00: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劉邦與張良。(網絡圖片)
劉邦與張良。(網絡圖片)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幾位名傳後世、具有大智慧的人物,他們開創新朝、安邦定國,力挽狂瀾……以他們非凡的智慧,成就了曠世的功業。他們不僅具有政治才能,澤惠天下蒼生,而且人格高潔,淡泊名利,沒有政治野心。對功名利祿無所營求,適時功成身退,也因此更讓後世敬仰。漢代開國「三傑」中的張良,正是這樣一位智者。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韓國人,出身於韓國的功勳世家,當張良成人後,卻遭逢韓國被秦國所滅亡,因此與秦帝國有著不共戴天的家仇國恨。他懷著國破家亡的悲痛,散盡所有的家財,到處尋訪武藝高強的勇士,準備暗殺秦始皇。公元前218年,張良雇大力士趁秦始皇出巡之機,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但因「誤中副車」而功虧一簣。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刺客。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下邳奇遇黃石公 耐心可嘉得天書

就在下邳,他有了奇遇。他遇到了一位老人,坐在橋頭。張良在下邳橋上閒逛,那位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感到很驚訝,甚至很憤怒,本想暴揍他一頓,但見他是年老,最終還是強忍怒氣,下去撿來了鞋。不料那老人卻得寸進尺,命令張良道:「給我把鞋穿上!」

張良哭笑不得,不過既然已經替老人把鞋撿了上來,乾脆就好人做到底,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沒有一句感謝的話,笑著離去。張良目送老人離去,驚訝得合不攏嘴。老人走了約有一里路,突然又返回來,說:「孺子可教矣。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裡相會。」張良越發覺得這事古怪、蹊蹺,便應允了下來。

五天後,第一次張良按時天明赴約。老者故意提前來到橋上,反而不高興地責備張良:「與老人約,爲何誤期?五天後再來!」第二次,才雞鳴破曉,他就去赴約,還是被老人搶了先。老人比他先到,就生氣的責備他與長者約會又再一次遲到!到第三次,他三更半夜就去赴約,終於比老人先到,也通過了老人對他耐心與毅力的考驗,證明了他是可以託付大任的人。

頤和園長廊彩繪──-張良進履。
頤和園長廊彩繪──張良進履。(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老人拿出一部書對他說:「讀懂這部書,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以後你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小夥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再沒有留下別的話。

天亮時,張良看清老人所送之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此事史稱「圯上受書」,在《史記》和《漢書》等史料中均有記載。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由此可見,古人是多麽珍惜師恩!

他仔細的研究思考之後,終於融會貫通;並且以這部書為基礎,輔佐劉邦,開創了漢代開國大業。清代的陳恭尹讀到這段歷史,非常感慨的寫了一首詩:「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也甚疏;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

投效劉邦心繫韓國 明燒棧道暗度陳倉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受趙高左右,弄得民不聊生;天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張良也招募了一些人馬,伺機而動。他曾把《太公兵法》講給一些人聽,別人都沒法瞭解其中的高妙;而講給沛公劉邦聽時,劉邦雖然不學無術,卻非常欣賞,而且願意聽張良的意見。因此,他選了劉邦做他投效的對象。

雖然如此,張良依然心繫韓國。當時,各路人馬中,勢力最大的是項梁。項梁為了號召天下,立了楚國的後裔為楚懷王。張良跟隨劉邦去見項梁時,請項梁立韓國的公子韓成為韓王。項梁聽了他的話,果然立了韓成為韓王,並派張良為韓王的執政。但,韓國本身的力量實在太薄弱了,不能獨自成事。於是劉邦把韓王留守在陽翟,自己帶著張良繼續與秦作戰。

劉邦在他的謀畫下,勢如破竹的攻破了秦都咸陽。出身寒微的劉邦,見到咸陽的繁華,秦宮的美女,就忘了形,只想留在秦王宮中享樂。樊噲勸他不要住在宮中,他不肯聽。張良嚴正的勸告他:「就因秦皇無道,天下百姓痛恨暴秦,您才有今日。如果您才進秦宮,就迷失在繁華聲色中,只想享樂,豈不令天下人失望?」劉邦這才聽勸,回到霸上屯兵。

項羽不久也到達了,非常妒恨劉邦佔了首功,想發兵攻打劉邦。幸好,曾受過張良恩惠的項伯,為了報答張良,前來通風報信;又設計在「鴻門宴」上,讓劉邦逃走,劉邦才逃過了一劫。他又請項伯為劉邦講情,一再的為劉邦說好話,轉達劉邦願為項羽的臣屬意願,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劉邦為了感謝張良,賜給張良黃金百斤、珍珠兩斗。張良毫不吝惜的把這些財物全部都送給項伯,請項伯說服項羽把漢中之地封給劉邦。

漢中在陝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對外交通不便,靠著棧道通行。張良在送劉邦到漢中的時候獻計:一路走,一路把走過的棧道都放火燒了;燒掉了棧道,等於斷絕了返回關中的通路。這樣做,等於向項羽表明了不再與他爭霸的心跡;只有讓項羽放了心,才能確保劉邦的安全。

張良不忘故主韓成,想追隨故主。可是項羽不肯放韓成回韓國,後來更把韓成殺了。張良到這時,也死了為韓國復國的心,全心輔佐劉邦。在他的策畫下,雖然「明燒棧道」,卻「暗渡陳倉」,劉邦還是從另一條路,回到了中原。先平定了秦地,再向東攻打項羽。以「事成分地之約」,讓各擁重兵卻心存觀望的各路兵馬都來投效;並且重用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逼得項羽自刎烏江,奠定了漢朝一統江山的基礎。

功成身退不受封邑 甘居留侯閉門靜修

劉邦當了皇帝,大封功臣。劉邦認為:張良雖然從不曾衝鋒陷陣,但是運籌幃幄,決勝千里的功勞,比任何人都大;因此讓張良自己在齊國境內,選擇三萬戶的地方作封邑。然而,張良雖然建立了特大的功勳,卻並不想當官掌權,他總是從大處著眼,甘願給皇帝當顧問。

張良說:「當初臣在下邳起兵,與陛下在『留』相遇,這是上天把臣送給陛下。臣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封邑,就請陛下封臣於『留』,來紀念這一番的君臣遇合吧!」於是,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在封賞功臣不周,群臣疑慮的時候,他建議漢高祖先封大家都知道他最討厭的雍齒為什方侯,以安定人心;在大家都主張建都洛陽的時候,他力主定都關中,以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又建議拜蕭何為宰相,以平治天下。

這些建言,都證明他的確有遠見,而且出發點都是無私無我的。國家安定之後,他因為身體不好,就足不出戶,自己閉門靜修,不再過問朝政。他說:「我家世代相韓,所以不惜萬金,為韓國報仇。博浪沙一椎,震動天下!又為帝王師,封賞萬戶,位列諸侯。人生至此,於願已足,現在只希望追隨赤松子雲遊習道,不問世事。」

可知他真是一個淡泊名利,具有大智慧的人,世俗間的功名利祿,完全誘惑不了他。相由心生,像他這樣一位「一柱擎天」的開國功臣,其相貌也如美婦人一樣,非常清俊秀雅。

參考文獻:

1.史記《留侯世家》

2.漢書《張陳王周傳》(張良傳)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