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11月14日訊】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令歐洲商家在西藏、臺灣等問題上緊跟中國官方立場。中國還投入巨資,在歐洲展開洗腦攻勢,爭奪話語權。歐洲的出版社、漢學家紛紛自審,學術、言論自由岌岌可危。接下來請聽《揭秘中國銳實力》特別報導的第十三集,本臺記者林坪邀請專家學者,討論分析中國對歐洲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在歐洲的貿易、投資,成功地讓很多政府對中國人權事務避而不談。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也讓很多歐洲商家在臺灣、西藏等問題上迅速調整方向,與中國政府保持一致。
迫於中國壓力,歐洲公司改臺灣稱謂
今年4月25日,中國民航總局致信44家外籍航空公司,要求這些公司的全球業務必須遵循中國有關反分裂的法律,移除任何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稱為「國家」的內容。包括德國漢莎航空、英國航空、芬蘭航空在內的多家歐洲航空公司迅速響應中國當局要求,把網站上的「臺灣」,改為「中國臺灣」。
此前,西班牙時裝連鎖品牌ZARA今年1月在官方網站上發聲明,為公司網站「錯誤地將臺灣稱為‘國家’」,「表示誠摯的歉意」。
奔馳為引用達賴喇嘛的話道歉
德國戴姆勒集團旗下的梅塞德斯-奔馳今年2月在其官方的英文Instagram帳戶上發布了一則汽車廣告圖片,其中引用了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一句話「從不同角度審視境遇,你的視野會更廣闊」。儘管Instagram被中國當局屏蔽,一些成功翻牆的中國網民還是看到了奔馳的這則廣告並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轉發。
數小時後,奔馳從Instagram官方帳戶上撤下了這則含有達賴喇嘛名言的宣傳圖片,還透過其中文新浪微博發聲明,為該公司在國際社交媒體上一則包含「極為錯誤信息」的發布,「誠懇道歉」。
迫於中國壓力,歐洲文藝界自我審查
冰島流行歌手比約克(Bjork)2008年3月在中國上海的演唱會上演唱《宣布獨立》(Declare Independence)曲目時,高喊「西藏!西藏」。
「比約克事件」引起中國政府不滿後,中國文化部門加強對境外藝人赴華演出的背景審查,要求其提供演出曲目和歌詞。很多境外藝人還遭到「秋後算賬」。
2013年3月,德國老牌電子樂隊「發電站」(Kraftwerk)的赴華簽證被拒,無法參加同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草莓音樂節」。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相關報導說,早在1999年,「發電站」樂隊曾計畫在一個支持西藏獨立的音樂會上表演,雖然該演出計畫後來因天氣原因取消了,「發電站」樂隊仍在10幾年後因此遭到中國拒簽。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為確保在華演出順利,一些歐洲樂隊主動進行自我審查。例如,德國德累斯頓十字童聲合唱團(Dresdner Kreuzchor)2013年10月首次訪問中國大陸巡演期間,接受經紀公司建議,取消了一首《思想是自由的》(Die Gedanken sind frei)的曲目。此舉引發德國輿論關注。德國音樂委員會秘書長赫普納(Christian Höppner)批評該合唱團對中國威權政府下跪、「自由不容談判」。
中國官方的長臂管轄令法國動畫電影節撤片
不僅赴華演出的歐洲藝人要遵從中國當地法律法規,在歐洲舉辦的電影節也切實感受到中國長臂管轄的威力。
中國動畫製作人劉健自編自導的影片《好極了》(Have anice day),是一部並不涉及政治的黑色喜劇動畫片。該片曾入選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在改名《大世界》後榮獲第54屆臺灣金馬獎。不過,這樣一部優秀影片,卻迫於中國官方壓力,在2017年6月法國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開幕前,被從放映表撤下。法國媒體引述影展策展人艾維諾(Patrick Eveno)說,中國官方要求撤下這部影片,因為該片沒有獲得在海外放映的許可。雖然影展組織方第一時間拒絕了中國官方的要求,但《好極了》的製片團隊隨後也要求影展組織方撤下影片。組織方「無權將製片團隊置於危險之中」,只好撤下該片。
歐洲出版社自我審查
為在中國市場生存,歐洲的出版社也開始自我審查。2017年8月,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宣布,應中國當局要求,該出版社旗下《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刪除了中國網站上300多篇涉及六四、文革、香港、西藏地區等敏感話題的文章。此舉引起國際學術界批評,認為劍橋大學出版社屈服於中國壓力。不過,劍橋大學出版社很快又宣布重新發布被刪除的文章。劍橋大學在聲明中稱,此前撤下文章,是為了防止《中國季刊》在大陸的網站被關閉做出的臨時決定。
總部位於德國的全球最大的學術圖書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集團,去年11月也宣布,為遵守中國當地法規,已禁止中國境內的讀者訪問部分學術文章。聲明說,在中國被禁訪問的學術文章不到該集團出版文章總數的1%,「如果不採取行動,我們會面臨所有內容被封的真正的危險」。英國《金融時報》的相關報導說,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從旗下的《中國政治學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及《國際政治學》(International Politics)的中國網站上刪除了1000多篇包含「臺灣」、「西藏」「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敏感詞彙的文章。
現在瑞典的「獨立中文筆會」翻譯和發行委員會協調人張裕認為,中國政府對新聞自由、出版自由的干預,日益嚴重,很多外國書商、出版商出於經濟利益對自己嚴加審查。
「比較可怕,就是自審的時候,往往比實際上審查,拿去官方審查還要嚴。」
為展開洗腦攻勢、爭奪話語權,中國還在歐洲主動出擊,耗費巨資滲透歐洲媒體,廣設孔子學院,成立智庫,舉辦各類研討會。
中國官媒搶佔歐洲輿論陣地
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歐洲各國廣設記者站,還在2016年末,專門開通了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法語(CGTN-Français)和西班牙(CGTN-Español)語頻道。
藉助位於芬蘭的環球時代傳媒公司,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以當地語言向芬蘭、匈牙利、義大利等多各歐洲國家的聽眾傳播中國官方聲音。路透社相關報導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旗下的一家子公司擁有環球時代傳媒公司60%的股份。
2010年底在英國倫敦創刊的《中國日報歐洲版(China Daily European Weekly)》面向歐洲約40個國家發行,還向歐洲各大報刊支付廣告費,把自己編寫的各種外文版的《中國觀察報》(China Watch)以副刊和加頁的形式加以傳播。「中國日報網」顯示,通過與英國《每日電訊報》、法國《費加羅報》、德國《商報》、西班牙《國家報》等外國報刊的合作,《中國觀察報》「直達世界大國意見領袖和政、商、學界高端讀者。」
孔子學院、智庫和研討會
目前中國已在歐洲41個國家設立了170多所孔子學院。中國「漢辦」通過提供、培訓教師,提供教學經費和教材,利用孔子學院,向學中文的歐洲人灌輸中國官方的意識形態,進行洗腦宣傳。
2017年4月中國社科院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成立了「中國—中東歐研究院」(China-CEE Institute),該院所有領導都是中國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宣傳部部長劉奇葆,親自出席了成立儀式。「中國—中東歐研究院」網站資料顯示,該院積極尋求與中東歐國家智庫合作,並以匈牙利為依托,在中東歐開展實地調研、合作研究、聯合出版、人員培訓、系列講座等。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和北約總部所在地,更是中共在歐洲影響滲透的重中之重。中國揮金如土,在布魯塞爾舉辦各種研討會,試圖影響國際輿論和歐洲政策導向。例如,今年9月底,在對美貿易戰中屢屢受挫的中國在布魯塞爾舉辦《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暨中國機遇研討會。去年9月,中國駐比利時使館發起舉辦了「金磚國家全球責任和與歐盟的關係」國際研討會。
中國在布魯塞爾舉辦的研討會,除了討論國際經濟、政治議題,還大力鼓吹馬列意識形態,為習近平歌功頌德。今年5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比利時-中國協會在布魯塞爾聯合舉辦「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研討會。中共黨媒《光明日報》的相關報導說,來自比利時、法國、瑞士及中國的50多名專家學者在該會上認為,習近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實踐相結合,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對歐洲漢學家的統戰攻勢
現在瑞典的「獨立中文筆會」翻譯和發行委員會協調人張裕認為,中國通過利益誘惑和拒簽威脅,已成功「統戰」了歐洲的大多數漢學家。
「據我所知,反正是有影響的(漢學家)他們都邀請,除非你擺明瞭不跟他們來往,也不太可能。因為很多人都是搞中國現代研究的。你搞古典研究,可以不去中國。但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政治、法律,你說那些人他們不去中國不行啊。所以去了中國他自己首先就要自律,有些事情就不能隨便說。」
對於歐洲學者在涉及中國問題時的自我審查,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研究員馬曉月(Mareike Ohlberg)感到擔憂。
「我做研究工作。就在我身邊,人們已經開始自我審查,說我不能再談這件事了,或者我不能再研究這個課題了,因為擔心會冒犯中國政府,然後會有麻煩。我認為這種擔心、這種現象會長期存在。歐洲的輿論和價值都受到了影響。」
馬曉月認為,中國正在全球進行影響力和輿論的鬥爭,不僅要贏得支持中國立場和具體政策的盟友,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也是為了獲得支持中國統治模式和經濟模式的盟友。
「因為全世界認為中國模式好的人越多,對中國共產黨來說越安全。」
馬曉月表示,面對中國的影響、滲透,歐洲不應仿效中國加強管制、關上大門,而應該思考如何利用歐洲的開放、多樣性、透明度來加強自身的價值和力量。歐洲國家還需要找到長期可行的辦法,為媒體、研究機構、大學、基礎設施提供資金,讓來自中國的資金失去吸引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