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風古卷】自知者不怨人 知命者不怨天(圖)

 2018-12-19 17:3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古風古卷】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荀子非常厭惡好鬥的人,認為「鬥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看中國合成圖)

與人交流溝通在現代被稱為一門藝術,不同的方式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後果與效應。謙恭有禮,還是好勇鬥狠?與人為善,還是為了利益互相爭鬥?身處困境,有誰會先想想自己的過失和不足,做到不怨天尤人?我們不妨借鑒一下古代先賢的經驗之談。

本文為讀者介紹戰國末年的思想家荀子在這些方面的一些論述。

(一)憍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

驕橫無禮、輕慢他人,往往會招來怨恨,埋下禍根,因此荀子指出,「憍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與人交流更是這樣,正所謂: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荀子有言,「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亦是同理。

「驕傲輕慢,是人的禍殃;恭敬謙遜,可以屏除各種兵器的殘殺,可見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謙遜的厲害。所以和別人說善意的話,比給他穿件衣服還溫暖;用惡語傷人,就比矛戟刺得還深。因此磅礴寬廣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並不是因為地面不安穩;踮著腳卻沒有地方可以踩下去,這樣沒有立足之地都是因為說話傷了人啊。大路很擁擠,小路又危險,即使想不謹慎,卻好像被迫使其非謹慎不可。」

「痛快一時卻導致死亡的,是由於忿怒;明察一切而遭到殘害的,是由於嫉妒;知識淵博而處境困厄的,是由於譭謗;想要澄清而愈來愈混沌,是由於口舌;供養款待別人而交情越來越淡薄,是由於待人接物不當;能言善辯而不被人喜歡,是由於好爭執;立身正直而不被人理解,是由於盛氣淩人;方正守節而不受人尊重,是由於尖刻傷人;勇猛無比而不受人敬畏,是由於貪婪;恪守信用而不受人尊敬,是由於喜歡獨斷專行。這些都是小人所幹的,是君子所不幹的。」

(二)凡鬥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荀子非常厭惡好鬥的人,認為「鬥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這樣的人讓自己陷入很大的危機和禍害中,不但自己遭難,還會連累到親人。雖然如此,但往往這種人認為自己是對的,而認為別人是錯的,「凡鬥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真是愚蠢至極。

「鬥毆的人,是忘記了自己身體的人,是忘記了自己親人的人,是忘記了自己君主的人。發洩他一時的忿怒,將喪失終身的軀體,然而還是去搞鬥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家庭立刻會遭到摧殘,親戚也不免受刑被殺,然而還是去搞鬥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親人;鬥毆是君主所厭惡的,是刑法所嚴格禁止的,然而還是去搞鬥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君主。就可憂慮的事來說,是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是忘記了親人;對上來說,是忘記了君主。這種人是刑法所不能放過的,也是聖明的帝王所不容的。哺乳的母豬不去觸犯老虎,餵奶的母狗不到遠處遊逛,這是因為它們沒忘記自己的親骨肉啊。作為一個人,就可憂慮的事來說,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忘記了親人;對上來說,忘記了君主。這種人啊,就連豬狗也不如了。」

「凡是鬥毆的人,一定認為自己是對的而認為別人是錯的。自己如果真是對的,別人如果真是錯的,那麼自己就是君子而別人就是小人了。以君子的身份去和小人互相殘害,就可憂慮的事來說,是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是忘記了自己的親人;對上來說,是忘記了自己的君主。這難道不是錯得太厲害了麼?……要是看作聰明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要是看作有利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有害的了;要是看作光榮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要是看作安全吧,其實沒有比這更危險的了。人們有鬥毆的行為,到底為了什麼呢?我想把這種行為歸屬於瘋狂、惑亂等精神上的疾病吧,但又不可以,因為聖明的帝王還是要處罰這種行為的;我想把他們歸到鳥鼠禽獸中去吧,但也不可以,因為他們的形體還是人,而且愛憎也大多和別人相同。人們會發生鬥毆,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我認為這種行為是很醜惡的。」

(三)士君子之勇

什麼才是真正的「勇」?荀子提出了「士君子之勇」:「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有狗和豬的勇敢,有商人和盜賊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爭喝搶吃,沒有廉恥,不懂是非,不顧死傷,不怕眾人的強大,眼紅得只看到吃喝,這是狗和豬的勇敢。做事圖利,爭奪財物,沒有推讓,行動果斷大膽而振奮,心腸兇猛、貪婪而暴戾,眼紅得只看見財利,這是商人和盜賊的勇敢。不在乎死亡而行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合乎道義的地方,就不屈服於權勢,不顧自己的利益,把整個國家都給他,他也不改變觀點,雖然看重生命、但堅持正義而不屈不撓,這是士君子的勇敢。」

(四)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有多少人在面臨困境時,會首先想到自己的不足與錯誤,想一想自己的失誤?埋怨他人、怨天怨地可能是一些人處於絕境時的第一反應。但是,這又能解決什麼問題?

荀子認為,「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荀子更進一步指出,「失之己」(錯誤在自己身上),切莫要去「反之人」(責求別人)!

「鯈魾,是喜歡浮在水面上曬太陽的魚兒;但擱淺在沙灘上再想得到水,就來不及了。困在災禍之中再想小心謹慎,就毫無裨益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別人的人就會走投無路,埋怨老天的人是沒有見識。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豈不是繞遠了嗎?」

(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榮辱、安危之間有何關聯?人的窮達、福禍又是如何從中體現的?荀子提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

「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別、安危利害的一般情況是:先考慮道義而後考慮利益的就會得到光榮,先考慮利益而後考慮道義的就會受到恥辱;光榮的人常常通達,恥辱的人常常窮困;通達的人常常統治人,窮困的人常常被人統治。這就是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別。有才能而又恭謹厚道的人常常安全得利,放蕩兇悍的人常常危險受害;安全得利的人常常快樂舒坦,危險受害的人常常憂愁而有危機感;快樂舒坦的人常常長壽;憂愁而有危機感的人常常夭折。這就是安危利害的一般情況。」

(參考文獻:《荀子》)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