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學生不專心上課會怎樣?論元代教育之特色(組圖)

 2018-12-22 18:1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古代學生不專心上課會怎樣?論元代教育之特色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西元1287年),始立「國子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元代的學校教育,有些是沿襲宋代的,有些是另行創設的,分別略述如下:

國子學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西元1287年),始立「國子學」,國子生博果密(人名)等請講解經傳,教以修、齊、治、平之道;其下分設「小學」、「律」、「書」、「算」諸科,由國子學官主持其事,加意點勘。學生中勤學的升「上舍」,怠惰的降「下舍」。

當時遷都燕京,更立「國學」於城東,令「博士」通掌學事,分教三齋,「助教」專守一齋。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次為《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五經。

「博士」和「助教」親授句讀、音訓,「正錄」則伴讀,依次傳習,講說也是如此。次日抽籤,教學生復說。又置「蒙古國子學」教授蒙古文,「回回國子學」教授回回文,依漢人入學的制度,每日肄習。

到了仁宗延佑三年(西元1316年),授納集賢學士趙孟頫等的建議,建立「國子生貢試積分法」,其規定有如下三種:

上兩齋--左為「時習」,右為「日新」,講說《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並課習明義等程文。

中兩齋--左為「據德」,右為「志道」,講說學、庸、論、孟四書,並課肄詩律。

下兩齋--左為「遊藝」,右為「依仁」,凡誦書講說小學,屬對的,都在其中學習。

上述六齋,各以學業的淺深,分為三等。每齋生員的人數不等。每季考試所習經書課業,如不違背規矩的,則以次遞升。

古代學生不專心上課會怎樣?論元代教育之特色
高雄鳳山鳳儀書院中,所祭拜的文昌帝君。(攝影:Yi-Hsin Lu)

私試規矩

齋分三等,漢人以考列第一等的為「上齋」;蒙古人和色目人則以考列第二等的為「上齋」,因其智識水準不如漢人,故從寬辦理,且以顯示優待本族。既升「上齋」,過了二年,才能參加「私試」,詞理俱優的給一分,詞平理優的給半分。歲修積至八分的為高等,以四十名為足額。蒙古人、色目人各十人,漢人則二十人。

黜罰科條

應「私試」積分,生員中如有不專心課業和違背規矩的,初犯罰一分,再犯罰二分,三犯除名。應補高等生員,有違背規矩的,初犯罰「殿試」一年,再犯除名。應在學生員,歲終歷實坐齋(實際上課日數)不滿半年的除名。除月假以外,其餘告假,並不准計算。應在學生員,除蒙古人、色目人別議外,漢人生員如三年不能通一經和不肯勤學的,則勒令出學。

所積分數,高等生員最初以「國子監學」、「正錄」諸職相處,此後則三年一次,依科舉例入「會試」,故「國學」的出路,仍以科舉為歸宿。

古代學生不專心上課會怎樣?論元代教育之特色
應「私試」積分,生員中如有不專心課業和違背規矩的,初犯罰一分,再犯罰二分,三犯除名。(攝影:Yi-Hsin Lu)

地方之學

至於郡國鄉黨之學,在太宗初年設置,並建立「孔、顏、孟三氏學」,後又置「蒙古字學」。至元二十八年(西元1291年),學校的數目,計增加到二萬一千三百餘所之多。州縣學校也都有田產,贍養學者。復置諸路陰陽學,設「教授」訓誨,有精通藝術的,即升用「司天台」。

醫學方面,世祖時,設置諸路提舉負責教導,故所出的名醫也很多。

書院

元代的「書院」比宋代更盛,書院「山長」,也成為定員。《元史・選舉志》記載:

「至元二十八年,令江南諸路學及各縣學內,設立小學,選老成之士教之。或自願招師,或自受家學於父兄者,亦從其便。其他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與好事之家,出錢粟贍學者,並立為『書院』。……凡師儒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於禮部及行省或宣慰司者,曰『學正』、『山長』、『學錄』、『教諭』,路州縣及『書院』置之。路設『教授』、『學正』、『學錄』各一員;散府上中州設『教授』一員;下州設『學正』一員;縣設『教諭』一員;『書院』設『山長』一員。」

元代著名的「書院」,不下百數。《續通考》載:

「自太宗八年,行中書省事楊惟中,從皇子庫春伐宋,收集伊洛諸書,送燕京,立宋儒周敦頤祠,建『太極書院』,延儒士趙復、王粹等講授其間,此為元朝建『書院』之始。其後昌平有『諫議書院』、河間有『毛公書院』、景州有『董子書院』、京兆有『魯齋書院』,……瓊州有『東坡書院』。凡此蓋約略舉之,不能盡載也。」

由此可知,元雖以蒙古族入主中原,而教育權柄仍操在漢族儒者手中,所以宋儒講學的風氣,雖改朝換代仍持續不衰!

古代學生不專心上課會怎樣?論元代教育之特色
元代著名的「書院」,不下百數,而元代的「書院」比宋代更盛。(攝影:Yi-Hsin Lu)

綜觀以上所述,元代的教育,沿襲宋代遺制,除有「國子學」和「府、縣學」之外,又有「書院」普遍的設立,所以一般淡於名利、志在講求修身治人的學者,多樂趣於「書院」,這實在是當時學校和「書院」的一大區別。

故當時定令,各地方雖有學校,而士大夫仍可於學校之外,增設「書院」,不以並行為病。這種講學自由的精神,正為今日學者所渴望之事,我國古代已有前規,凡屬今人所欲為者,古人已早能見及並已實行啦!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