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被後世尊稱為醫聖,著作《傷寒雜病論》對中醫影響深遠。(圖片來源:新唐人視頻截圖)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縣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他以寫《傷寒雜病論》著名於世,有醫聖之稱。張仲景居於帝鄉,因漢光武帝劉秀亦是南陽人,所以也可以說是才子之鄉--南陽歷代多才子。
事師於張伯祖
張仲景生於名門望族,自幼熟讀四書五經,總角之時曾訪南陽名士何顒求鑒,何顒指點迷津說道:「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之後仲景亦無意於仕途,專志作民間醫人。
之後張仲景事師於張伯祖。張伯祖,名初,字品濟,東漢醫家,南陽郡涅陽縣人,篤好醫方,精明脈證,其療病每有奇效,傳世《七柳品濟清口方》。張仲景聞其名而拜為師,盡得其傳,為醫中之聖。
有感疫病流行
東漢末年,疫病流行,曹植的〈說疫氣〉描述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張仲景於《傷寒雜病論》序中提到:「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張仲景對於疫病的流行觸目驚心,但又感慨醫家的無能:「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病問疾,務有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能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因此,張仲景本身十分認真的研究醫學:「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為《傷寒卒病論》,雖未能盡癒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第一部中醫臨床著作
《傷寒卒病論》,原本16卷,手抄傳世,之後西晉名醫王叔和纂集編次成《傷寒論》,宋林億將內傷部分獨立出來,稱為《金匱要略》,將《傷寒卒病論》一分為二,大行於世。後世有醫家認為《傷寒卒病論》是《傷寒雜病論》的誤寫。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臨床治療方面的巨著,古醫家讚賞溢美之辭非常多。
《金匱要略方》孫奇等序曰:「……臣奇嘗讀《魏志・華佗傳》云,出書一卷,曰:此書可以活人,每觀華佗凡所療病,多尚奇怪,不合聖人之經,臣奇謂活人者,必仲景之書也。」
醫家張元素:「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後之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
陳振孫曰:「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於是而取則焉。」
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發展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法則,將外感病歸納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個症候群,還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個辯證綱領。再依法用藥,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總共269方,是醫家必讀之書,中外研究者逾千家,形成一個龐大的「傷寒學派」。張仲景稱為醫聖,當之無愧。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