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這東西,即便貴為一品大員,也很難在「工資表」上看到。(繪圖:志清/看中國)
中華文化綿延千年,有的詞語也在這浩瀚的歷史洪流沖刷中失去了「本真」,有了更合時宜的意思。但這些詞語在遙遠的古代,或許與現在的理解有千差萬別。現在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那些被我們現代人誤傷最慘的兩個詞語。
最早的「薪水」一詞,出自《晉書・劉寔傳》,「薪水之事,皆自營給」,說的是砍柴、打水等雜務,不是「工資」,更和錢無關。
不過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薪水」逐漸有了「籌勞」、「工資」的意思。儘管如此,由於整個西晉官府連一枚銅錢都沒有鑄造過,儘管官書上言之鑿鑿,說官員的俸祿種類,包括米、絹、綿、錢、菜田、雜役等種類,但即便按照這種說法,「錢」在「工資」成分中,也僅僅「行四」,重要性顯然不如糧食、布帛之類的實物。且許多具體記載都顯示,西晉的正式官員「工資」,其實只有糧食、布帛和占田,如一品官每月俸祿為五斛,每年春、秋兩次,共發放絹三百匹,綿二百斤,占田一品官五十頃,以下每降一品減少五頃,九品官只占田十頃。
很顯然,錢這東西,即便貴為一品大員,也很難在「工資表」上看到。官員如此,尋常勞動人民自然更沒啥指望了。
據唐人馮贄的《雲仙雜記》載,晉朝會稽人張然家裡養了條狗,名叫「烏龍」。張然對烏龍很好,烏龍對張然也極為忠誠。張然因公外出,一年多沒回家。其妻耐不住寂寞,與家中僕人私通。張然在外,自然不知妻子紅杏出牆,但這一切都被烏龍看在眼裡。
後僕人與張妻醜事敗露,意圖合謀殺害張然。一日,僕人趁張然醉酒持刀進入臥室行刺。不料烏龍早已看出僕人動機,守候在旁的烏龍及時撲出與僕人搏鬥。這一動靜驚醒了張然,張然已瞭然於胸。制伏僕人查明真相後,將僕人殺死。
「烏龍救主」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寫入書冊。「烏龍」便成為義犬的代名詞。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烏龍臥不驚,青鳥飛相逐。」李商隱也有詩提到烏龍:「遙知小閣還斜照,羨殺烏龍臥錦茵。」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記者在報導中開始使用「烏龍」一詞,意指英語own goal(自進本方球門的球)。於是,媒體開始大量使用「烏龍」一詞。歷史名犬之名,就這樣被足球「盜用」了!
在此額外一提,「巨無霸」一詞亦是後人誤解之詞,然小編已於他文中提及,(請參見〈「巨無霸」這詞是哪個古人發明的?〉一文)對詞彙於傳播過程中遭到誤解而感興趣之人,可以嘗試一閱。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