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傳急性染疾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個冗長又令人陌生的傳染病在新聞中出現,過目後或許很快就會忘了它的名,不過如果看完患者的罹病史後,或許就很難再抹去對它的記憶——「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
健康婦人從發病到倒下
2012年8月3日,居住在韓國江原道春川市的一名63歲婦人,原先健康的身體突然發燒起來,這時她注意到自己的脖子左側有個腫塊,當天她便去就醫,醫師給她開了抗生素治療。
婦人陸續出現水瀉、淋巴結腫大、臉部浮腫等症狀,治療不見改善因而住院,同時檢驗發現白細胞減少及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病情持續惡化。發病第六天她便被轉送到韓國首屈一指的首爾國立大學附設醫院治療,這時婦人意識仍然清醒。
轉院後隔沒3天,婦人已無法溝通,需要插管維生。在2012年8月12日,婦人發病的第10天,她便撒手人寰,喪命於多重器官衰竭。
當時醫師摸不著頭緒,實在找不出病因,由於懷疑是病毒感染,便在婦人發病的第8天時收集血液樣本。最終謎底在7個月後揭曉,患者的血液樣本中分離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這是2012年韓國首位於喪命於SFTS的患者,而其他所有SFTS病例都發生在2013年後。
從發病到身故,僅僅10天,病程急速惡化,而病因卻得從一隻小小的蟲子說起,婦人在發燒前兩週,曾在農莊工作時發現脖子被蟲子叮咬。
無獨有偶,日本首例病例也是位婦人,50歲女性,但皮膚並無蟲類咬痕,2012年秋天發病,3天後便喪命,直到2013年1月才經由病毒學及病毒培養診斷證實為SFTS疾病。
亞洲新傳急性染疾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新發現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感染所引起。
2010年中國證實致病元凶是藏身在蜱蟲(俗稱「壁蝨」或「八腳怪」)身上的SFTSV,透過長角血蜱叮咬而傳播,部分文獻則顯示病毒也可能透過接觸病人血液而感染。
疫情主要發生在中國,2013年日本及韓國也陸續出現確診病例,近日台灣證實出現第一起病例,該患者為70多歲男性,近期沒有出國旅遊史,但經常到山區活動。
SFTS症狀——發燒、血小板減少 嚴重者多重器官衰竭
病媒蜱蟲以棲息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為主,可能傳播萊姆病、Q熱、SFTS等疾病,還可將病毒感染給貓、狗、牛、羊鼠、豬等動物。
如被帶有SFTS病毒的蜱蟲叮咬後,咬傷部位多會出現紅腫、皮疹、水皰或瘀斑;感染的主要疾病症狀為發燒、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及出血傾向,嚴重者出現全身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實驗室可檢測出現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蛋白尿及血尿。
SFTS病毒感染後少數會惡化為重症,致死率約5%至15%,目前雖無特效抗病毒藥物,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透過積極的支持性療法可有效降低致死率。
如何預防SFTS
預防感染SFTS病毒,首在預防遭到蜱蟲叮咬,以下為相關預防措施:
1、保護性穿著
如需進入草地及樹林等區域,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並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避免蜱蟲叮咬。
2、使用含敵避或派卡瑞丁的防蚊蟲劑
在野外活動時,衣物及皮膚裸露處可使用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蟲藥劑。
3、避免在野外環境中坐臥
蜱蟲多棲息在草叢、樹林等處,在野外環境中坐臥有罹病風險。(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蜱蟲多棲息在草叢、樹林等處,應避免在這些野外環境中坐臥。
4、不接觸野生動物
多種常見動物都可為SFTSV儲存宿主,民眾如接觸則有暴露SFTSV感染的可能性,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
5、返家後盡快沐浴更衣
結束戶外活動返家盡快沐浴更衣,同時檢查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以降低感染機會。如發現遭蜱蟲叮咬,應使用鑷子小心夾出蜱蟲的口器,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
SFTS病毒感染多數預後良好,由於疾病症狀不具特異性,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暴露史,以利於及早診斷與治療。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