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0年6月15日訊】生存經濟中實物為王,離開了維繫生存的實物基礎,任何王朝企圖打錢的「歪主意」,最終都是以錢「一文不值」告終。歷史上,由於王朝對錢的任性,錢不值錢的例子枚不勝舉。
追溯遠久點,可以到中國北宋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當時,官府接管了民間的「交子鋪」,在朝廷的主持下開始發行名為「官交子」的票據,就像現代的紙幣,「官交子」用雕版印刷在紙上,三色套印,還有密碼、圖案、圖章等印記。為了確保「官交子」能成為社會接受的錢,朝廷「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據史說,「官交子」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
然而,北宋王朝依仗主持和管理「官交子」發行和流通之便,為了彌補連年的戰事導致國庫空虛,和籌措繼續征戰的開銷,朝廷開始憑空發行「官交子」,短短几年,十幾年,發行數量暴增了20多倍,直接的結果是造成紙幣(官交子)迅速貶值。錢不值錢,進而促成北宋王朝陷入空前的政治經濟危機。結果,不僅「官交子」消失,北宋王朝也覆滅。諸多經濟史的研究,將「官交子」的消失歸結於朝廷濫發紙幣,但是,濫發紙幣只是紙幣消亡的催化劑,根本原因是生存經濟中,維繫生存的實物才具有「價值」,沒有實物作為紙幣基礎,錢一文不值。
筆者有幸親臨其境,體驗一番錢不值錢的真實,那就是在10來年前的辛巴威……
那是2008年的初夏,我參加了一個由《非洲發展銀行》牽頭的工作組去辛巴威,檢查一個已經實施2年的扶貧項目。項目設計其實很簡單,幾乎是完全山寨中國的「龍頭企業」模式,找了一家做農產品出口的私人企業,再配上幾個蔬菜種植的科技人員,然後讓他們去幾百公里外的貧困地區,將小農戶組織起來種植蔬菜,項目給農戶無償提供技術,種子(菜苗)和肥料,成熟後由龍頭企業收購,包裝整理後「賣高價」出口歐洲。
圖為辛巴威的一個小鎮(圖片來源:JEKESAI NJIKIZANA/AFP via Getty Images)
我們一行三人是晚飯前到達首都哈拉雷的,住進項目給我們預訂的酒店,稍事休息後,到餐廳去吃晚餐。按酒店的規矩,自助餐按美元定價,可以付美元或辛巴威的錢,無論付什麼錢,找零都是辛巴威元。一頓自助餐35美元,我付了100美元,找回來將近800億辛巴威元。看著這樣的大數字,還禁不住有點富裕感。
因為要去實地看項目,第二天起了個大早去吃早餐,自助餐是20美元,但交上了200億後餐廳還要我添18美元,因為新的匯率是1美元換100億辛巴威元。看我猶豫,餐廳經理說你要不馬上付,一會匯率還要變。
吃過早餐,我們開始了在年久失修的公路顛簸,不但路不平,一路還有重重「關卡」,荷槍實彈的士兵們攔下所有過往車輛,翻箱倒櫃地盤查。因為有幾個政府官員陪同,所以我們還算順暢,出示證件就放行。雖說過往車輛不多,但路況很差,200多公里的路也開了將近5小時。項目經理安排我們在一個小鎮停下,說這裡是到項目實地前唯一可以吃午飯的地方。
我常去非洲,知道當地的風俗。到非洲很多國家工作的國際機構的官員和顧問,需要招待陪同的政府工作人員,據說一則是需要感激他們的幫助、支持,二是高薪員工為低薪者買單是合理邏輯。按我的經驗,小鎮上的餐費通常不貴,一般人均不超過5美元。所以,停下車後,我就主動帶領大家找餐館。
小鎮幾條主街門戶緊閉,冷清得像被拋棄的孤城。好容易遇上一個人可以打聽,被告知鎮上的所有餐館都倒閉了,我們唯一可能買到食品的地方是主道盡頭的一家超市。
沿路尋去,還真找到了超市,門面很大,門面還半開。但是進了超市,那種猶如在荒漠發現水源般的喜悅,瞬間就蕩然無存:這個幾百平米空間的超市的貨架全是空的,只有靠門口的貨架上擺著10來瓶「瓶裝水」,和幾包玉米「爆米花」。店主說,這兩件僅有的商品都是他自產的。
以爆米花充飢之後,我們在幾公里外的一個空曠山坡上見到了參與項目的農戶。村裡的首領們將所有參與項目的家庭都鼓動來了,目的是要控訴項目給他們造成的「損害」,因為項目收購他們的產品付的錢,沒幾天就一文不值的歸零了。
辛巴威換幣成廢紙絕非偶然。自從穆加貝趕走白人農場主平分土地後,糧食生產一落千丈,過半的食品需要進口,造成了滿足基本需求的產品稀缺。而政府以為「錢能通神」,企圖通過印錢來「力挽狂瀾」,結果錢就成了一張廢紙,比一張廁所紙還不值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