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來臨,你想過怎樣的人生?(圖片來源:Adobestock)
畢業季到來!你想要過怎麼樣的人生?用「5個」核心方法,實現人生的夢想清單
又到了畢業季,畢業生準備離開校園。不管在學校或職場,很多年輕世代共同的苦悶心聲都是:生不逢時,為什麼我們的薪水這麼低?為什麼我們不能像爸媽一樣,享受美好年代?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提到,年輕世代集體對未來感到焦慮不平。即使我努力跟他們分享,我大學畢業的時候,薪水只有8K,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但似乎無法讓他們燃起希望之火。
曾經有學生沮喪地問我:「老師,我也好想對未來充滿希望,可是我就是缺乏熱忱,不知道我想要做什麼?」經過學生提醒,我也開始思考:「我未來想要做什麼?」好像每個階段我都有「好想、好想做的事情」。高中時我好想好想成為一個記者,中文系畢業後,我真的在女性雜誌當編輯採訪記者;後來有一段時間,我好想好想成為諮商心理師,現在我很開心自己是一個諮商心理師。
林萃芬分享5個核心方法,從「我不知道要做什麼」到「我好想、好想做什麼」,再變成「現在進行式」:
※【方法一】堅持意志力
在彈性生涯時代,特別需要智慧判斷,什麼狀況要堅持到底?什麼情形需要彈性變通?倘若一遇到挫折就放棄,很難成就想做的事情,仍要有堅持的意志力,才能成事。在開發課程跟寫作的過程中,雖然我漸漸明白,有時候「先見之明」不一定會馬上引發共鳴,但是卻可以累積專業的厚度。因此,如果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失敗的困頓經驗,會驚喜地發現,每個挫折都是鍛鍊意志力最好的養分,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堅強有力,找到不同的出口。
※【方法二】彈性應對力
當計畫趕不上變化,也就是事情發展不符合我們原先預期的狀況,也許心理會覺得忐忑不安,但這反而是難得的生命體驗,需要擁有充分的彈性去接納,調整應對的態度。諮商的過程中,我看過最受苦的心靈是:堅持凡事要按照自己的期望走,不能接受別人改變,無法忍受世界轉變,他們最常說的話是:「不行,你答應我就要做到。」或是執著於「不管,規劃好了就要進行。」或是強調「人生一定要順利。」或是認為「人生必須要公平。」缺乏彈性,會讓我們外表強勢,內心挫折,為了降低挫折感,常會使用極端激烈的方式,反而離自己的目標漸行漸遠。
※【方法三】樂觀行動力
所謂「樂觀」並不是低估風險,不斷催眠自己:沒有問題。卻放任問題惡化,不去面對。而是樂觀面對未來,在行動中發現樂趣。曾經有保險公司統計,樂觀的業務同仁比悲觀的同仁業績高出百分之八十八以上,並且樂觀者的離職率只有悲觀者的三分之一。
樂觀可以讓我們產生行動力,不會退縮不前。不妨練習每天打開行事曆,看看當天所做的事情帶給自己多少意義與樂趣?當生命本身很有意義時,基本上任何狀態都是快樂的。
※【方法四】冒險開發力
在生活環境中,當事情不在預期的軌道中發生,就會進入冒險的氛圍,有些時候風險也帶來新的可能性。
心理諮商最有趣的過程,就是陪伴當事人一起探索生涯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很多時候,當我們一起找到適合其個性、能力、興趣的領域後,正要準備採取行動之際,當事人卻突然踩了煞車,因為他們希望能夠確保,走這條路未來一定能夠成功。有誰可以保證成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要如何降低風險,享受冒險的成果?我只能帶領當事人,用四個步驟學習把握、善用、創造機緣:
步驟一:將計畫性機緣正常化
回顧生命歷程中出現的機會事件,同時檢視自己當時做了什麼,才導致這些機會事件出現。別小看這些「機會」,懂得把握的人,就可能會造就自己。
步驟二:將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與探索機會
對事物擁有好奇心,探索新的學習機會,從機會事件中探索隱藏其中的可能性。擁有好奇心的人,不管做什麼,都可以得到多一點,逛街可以看到別人忽略的風景;上課可以連結到更多領域;當主管可以發掘同仁更多潛能;當老闆可以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點子。
步驟三:創造想望的機會事件,化期望為行動
除了把握機會外,自行創造機會,開創自己想過的生活也很重要。要創造想望的機會事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願望說出來,找有經驗的人討論,請他們給你建議,通常都能得到很多收穫。
步驟四:克服實踐過程的障礙
克服完困難後,要提升挫折容忍力,就要當自己的心靈英雄。每一天充滿希望與動力,朝著自己訂下的目標前進。
※【方法五】自我承諾,把自己當一回事
成功的人大多會遵守自我承諾,答應自己的事情,會努力完成。從心理的角度,會對自己失信的人,並沒有把自己當一回事。成功,從尊重自己開始。有人曾經問我:「算命」與「諮商」有什麼不同?倘若從這個角度切入,「算命」傾向尋找歸因,感情不順是因為前世太多情感糾葛,事業不順是因為缺乏祖上庇蔭。
但是,「諮商」的重心是回到自己身上,進行一場自我理解之旅,從不同的角度跟自己相遇、對話,了解什麼對自己重要,清楚什麼對自己有意義,為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做最好的選擇,並負起最後的責任。不再將過錯歸因於外在情境時,這樣所有的貴人才幫得上忙。
本文整理、節錄自林萃芬《鍛鍊心理肌力》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責任編輯: 皇輔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